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联储使用创新的扭转操作来实现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说明其可能正在尝试通过人为地改变美国国债的风险收益比来达到政策目的。本文引用金融学传统的交易策略分析法来分析美联储扭转操作,认为美联储人为压低了美国长期国债的波动率,使长期国债波动率成为市场新的锚。本文将该操作视为美联储建立一种新的货币发行体系的尝试,并预测未来美联储扭转操作和其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对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元蕙 《特区经济》2013,(12):11-15
本文对美国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进行相同的政策因素解读。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与泰勒规则的比较发现,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扭曲了市场基准利率,释放出错误的资源配置信号。危机前的低利率政策助长了房地产信贷的过度膨胀,成为次贷危机的政策因素;而后危机时代,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再次扭曲了市场的基准利率,没有达到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的目的,而是将美国政府拖入了债务泥潭。  相似文献   

3.
姜洪 《国际经济评论》2012,(5):140-147,8
日本是目前全球发达经济体中公共债务占比最高的国家,但并未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其原因主要在于:健康的实体经济、稳健的金融业以及相对较低的失业率为主权债务提供了信用支撑;低通胀、低利率降低了发债成本;高储蓄率保障了国债的高自持率;财政支出稳定、健康,未来增税空间大;保持经常项目盈余,并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与海外资产。但是,从长期来看,日本债务问题并非高枕无忧,在经济长期低迷的情况下,日本国民消化债务的空间终将有限,若低通胀与经常账户盈余终结,可能爆发债务危机。不过,由于可通过增税与量化宽松手段应对,危机的影响将可控。日本债务危机问题对中国的启示有三。一是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防止出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二是与日本相比,中国仍存在税负较重,债务成本较大,财政支出偏高等结构性问题;三是要合理利用外汇储备,积极扩大海外投资。  相似文献   

4.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注资、贷款、定期拍卖、资产置换、短期资产购买等量化宽松措施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2009年,美国在采取降息以及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刺激经济未果的情况下,采取直接购买本国长期国债的非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此达到为财政赤字融资和降低长期利率从而刺激经济的目的。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上就是美国继续实行美元泛滥的举措,为的是稀释各国对美债权。  相似文献   

5.
美国SSCI     
《上海经济》2012,(7):70-72
美联储延续扭转操作未推QE3 由于世界经济面临强劲逆风,美国经济复苏也受到很大影响,加上欧元区债务危机再度告急,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放缓,美联储的议息会议备受关注,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将推出第三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即QE3来救市。最终,美联储的声明没有提及QE3,但是宣布把原定于6月底到期的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延期至今年年底,以期通过压低长期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徐立谦 《环球财经》2011,(1):110-111
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等宏观利好环境,为金价营造的长期上涨趋势较难改变  相似文献   

7.
发达经济体复苏增长疲软是构成全球经济减速的重要原因,评估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空间有助于客观认识发达经济体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并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及实证分析表明,当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已经偏离稳态水平,财政政策空间显著缩窄,由此倒逼央行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债务货币化拓展财政政策空间,但即使考虑金融危机期间超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当前美欧日财政政策仍然难以实现财政债务负担率的稳定,预示财政政策空间的缩窄。因此,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可能推高系统性风险,对此,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国际协调,降低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负面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宏观·国际     
《首都经济》2010,(12):7-7
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 11月4日,货币政策会议后,美联储宣布了新一轮量化宽松方案:将在2011年二季度前购进6000亿美元的国债以提振经济。这是继美联储在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购买价值1.7万亿美元的资产后,第二次采用量化宽松措施。  相似文献   

9.
日本     
《上海经济》2012,(3):72
日继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央行2月14日决定采取进一步货币宽松措施,将用于购买国债等资产的基金规模扩大10万亿日元(1290亿  相似文献   

10.
美国金融稳定计划主要由问题资产纾困计划、"两房"接管计划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组成。美国金融稳定计划不仅促进了美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而且实现了现金流意义上的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甚至是略有盈余,避免了主权债务危机在美国的重演。近年来,美国金融稳定计划已向美国政府提供了可观的利息和股息收入,并显著减轻其债务利息负担,但也带来巨额或有负债,如"两房"债务担保责任、美联储持有的债券价值将可能因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显著下跌。不过,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复苏、量化宽松的逐步退出和"两房"资产负债规模的不断压缩,美国金融稳定计划产生的或有负债规模预计会稳步下降。  相似文献   

11.
美国SSCI     
《上海经济》2012,(10):70-72
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美联储9月13日以11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当天金融市场受到很大提振,美股暴涨。美联储决策机构的声明强调,由于当前美国经济仍然低迷,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因而要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声明说,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担保债券,借以增加宽松程度,没有说明总规模和期限。美联储还将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美联储将把联储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继续设在零到0.25%之间不变,  相似文献   

12.
债务风险、量化宽松与中国通胀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英、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状况迅速恶化、公共债务急剧增加。而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央行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可能直接增加流向中国的热钱。另外还有三大因素将直接抬高中国的通胀压力:第一是粮食及大宗商品价格直线上升;第二是工资水平急剧上涨;第三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所有这些表明通货膨胀可能是2011年中国最大的宏观经济风险,央行需要采取包括加息、升值等的全面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来控制通胀风险。  相似文献   

13.
未来几年内美国宏观经济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格局,原因是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与净出口都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支撑。从宏观政策组合来看,美国政府仍将实施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但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的空间有限;美联储将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但量化宽松政策未必能显著改善信贷紧缩、刺激私人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而且量化宽松政策将为中期内的通胀与美元贬值埋下风险。基本面因素与量化宽松政策都将推动美元贬值,美国政府也存在让美元贬值以提振出口与降低债务的激励。如果不能通过美元贬值实现降低贸易赤字的目标,美国政府将会实施更为严厉的进口限制政策。美国宏观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将给中国经济造成一系列负面冲击,对此中国政府应进行积极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4.
美国     
《上海经济》2012,(10):70
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美联储9月13日以11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当天金融市场受到很大提振,美股暴涨。美联储决策机构的声明强调,由于当前美国经济仍然低迷,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因而要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声明说,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担保债券,借以增加宽松程度,没有说明总规模和期限。美联储还将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美联储将把联储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继续设在零到0.25%之间不变,并同时预期该超低利率的水  相似文献   

15.
张明 《世界经济》2012,(5):46-61
本文在梳理美国国债市场若干特征事实的基础上,从纵向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描述中国投资者在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行为。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美元汇率是中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行为的影响因素,而美国国债收益率并非中国投资者购买美债行为的长期决定因素;尽管中国投资者从投资行为来看似乎在美国国债市场与外汇市场同时扮演价格稳定者的角色,但中国投资者增持美国国债的行为一方面难以扭转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另一方面导致美元贬值。这意味着中国投资者的确是外汇市场上美元价格的稳定者,但并非是美国国债市场上的价格稳定者;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美国国债收益率与美元汇率变动的解释力显著高于对中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行为的解释力,这意味着后者可能还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6.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在全球范围内对新兴经济体造成了普遍性的打击,尤其是众多发展中国家。考虑到中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增长,且中国经济体制及货币政策制度较为特殊,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中国的影响将和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具体阐述了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政策变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可能带来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分析了退出量化宽松对货币政策造成的冲击,认为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对中国总体影响并不会太大,且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国实体经济长远发展,并就如何调整货币政策、平稳经济、减小美国货币政策变动给我国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尽管美联储多次宣布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本文研究认为,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陷入周期性常态化,我们的判断依据是:(1)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危机的持续恶化——量宽政策周期性常态化的现实需要;(2)量宽政策具有短期有效长期负面的特征——量宽政策周期性常态化的效应依赖;(3)美联储对传统监管职能与货币规则的突破——量宽政策周期性常态化的制度支持;(4)美元霸权体系的存在——量宽政策周期性常态化的货币支撑。  相似文献   

18.
美国持续量化宽松政策和主权债务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和债务危机,成为限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以及后续持续量化宽松的趋势,引发全球国债竞争性发行问题。量化宽松政策之下,通货膨胀预期骤增,而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和经济增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需要虚拟经济的相对缩减和重大技术创新的涌现。在全球经济体系相对混乱之际,中国应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三个层面开展行动,化危机为机遇,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欧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在此种政策的作用下,西方各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同时也造成全球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目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到了退出的时候,然而该项政策的退出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依存性和外部性的系统工程,退出时机、退出策略和退出工具的选择三者相互依存和制约。大国货币政策在转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各国货币政策具有内在的相互依赖性和政策一体化效应。文章以美国为例,分析了中央银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如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就我国应对美国退出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1~2006年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汇率传递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长期陷入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而停滞不前,2001~2006年日本开创性地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复苏。研究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汇率传递效应问题,对于当前实践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如何完善政策协调及提高政策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日本月度数据展开实证,首先运用协整技术和VEC模型分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两阶段来研究日元汇率传递效应的程度和变化趋势,再运用EG两步法和OLS来估算量化货币政策与国内物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日元汇率传递效应大大降低,这与货币当局致力于稳定通货膨胀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