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刘芳  岳隽  马凯 《特区经济》2012,(2):52-54
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市边界不断从中心区向外扩展延伸,城中村得以产生,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二元结构。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中村改造是存量土地盘活的主要来源之一,改造的核心则是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整合和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扩张时期,城市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城中村问题成为城市政府、学术界等共同关注的棘手而重要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城中村土地资源利用整理与拆迁改造,但这必须保障城中村村民现有既得利益长期不损失.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改造是地方政府在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下掀起的新一轮“征地”狂潮,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一场针对城中村失地村民最后一片集体土地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通过城中村改造,剥夺了村级组织最后一片建设用地;通过将村民宅基地无偿“转为”国有,没收了村民最后一片栖身之地;不公平补偿的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侵害了村民私有房产所有权,摧毁了农民自主再就业的工作岗位及其自力更生谋取的穷人福利,特别是违法的改造程序公然践踏了村民的自治权利。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城乡二元制的土地制度是小产权房产生的根源。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存在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立法方面重国有土地而轻集体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范围过窄的弊端。小产权房合法化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增加住房供应量,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土地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及其根源。土地管理体制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是纵向关系,即土地管理机构的垂直关系(上下级关系及其职能界定);第二是横向关系,即土地管理与相关职能部门,如规划、房产等部门的关系。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在以上两个方面均存在着重大制度缺陷。基于讨论的主题,本文重点关注纵向关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目从1978年的320个发展到现在的660多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也由3.6万平方千米扩到9万多平方千米,这扩大的5.4万平方千米几乎全是城市建设征用农村土地获得的。农民土地被征用了但村还在,仍然生活在原地,且随着周围农用地的逐步征用而逐渐包围,形成了"城中有村"的格局。城中村的形成使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最头痛、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赵福续 《魅力中国》2014,(16):313-313
城中村改造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事关城中村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多方主体利益的一场社会改革,它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背景下,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城中村的概念;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法律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用马克思地租理论分析我国城市土地改革存在的问题,用马克思地租理论指导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实践: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土地;有偿使用土地;可持续发展土地;"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相协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恩平 《改革与战略》2010,26(5):73-75,91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城市土地制度不断优化和调整的三十年。文章回顾了三十年来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分析了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从有偿使用的试点探索到招拍挂市场化土地出让模式的推广和完善过程,透视了城市土地宏观调控从行政手段到经济手段的转换路径,研究了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土地收益分配关系的演进逻辑,同时也检讨了现有城市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改制与改造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中村”的改制与改造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但我省在其改造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大量的城中村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城中村的治安问题,城中村的治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城中村治安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而解决城中村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汪尊芳 《中国经贸》2013,(8):159-160
“城中村”是我国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凸显的一个现象,其涉及到的利益主体众多,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改造和规范,将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城中村”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城中村”土地问题形成的原因和现阶段“城中村”改造中针对土地权利问题已经采用的解决途径,并对日后如何妥善解决“城中村”改造中土地权利问题从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和打破二元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土地使用权流转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不仅影响农业而且影响全局。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在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农地经营的零碎化,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坚持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明确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独立性、利益性和转移性,允许农民在遵守有关法规政策的情况下流转,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彬 《北方经济》2009,(10):49-51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土地和地租理论的回顾和对我国土地政策实践的研究分析,指出我国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国有和私有制度.也不应该回归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土地资源的人为限定政策。  相似文献   

16.
浅议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多维理论跟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绪亚 《特区经济》1995,(5):22-23,45
<正>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始于80年代初,根据我国政府预想,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土地全面实行有偿使用,而且是有限期的使用,不是永久的占有,还要允许土地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转让、流动。但因种种限制,目前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基本上还是双轨制,即无偿使用土地与有偿使用土地这两种方式同时存在。 土地利用的市场取向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十分科学而实际的选择,但仔细分析不免发现,在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整个进程中,无论是改革的取向还是目标的选定,其背后都缺乏系统而简洁的理论支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必须与以下土地理论问题相衔接。 第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利益分享与动力机制必须明确有效运行 土地是整个社会经济改革的成本和动力,土地利益在社会各经济部门中分享,这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之外其他改革对土地利益的分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本身也有利益分享问题。不  相似文献   

17.
自贡试验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敢于抓住要点难点.施行改革“攻坚”。  相似文献   

18.
赵晓丽 《科技和产业》2011,11(4):111-113
济源在城中村改造中,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鼓励探索多种改造模式,实行准入制度,以优惠政策促改造等措施,推动工作的开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认识不统一、手续办理过程复杂、政策不细化、资金缺口大等。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做好规划引导、完善无形改造保障体系、建立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应改变为股份共有制,农村土地承包权可 以继承,使用权有偿流转,进而将土地所有权真正归农民;为了保障农民的 利益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应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