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区,指在政治、经济方面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包括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本文要探讨的是经济特区的民俗。广义的经济特区,可以指所有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既包括改革开放初期先后被国家正式定位为“特区”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地区,也可以指沿海的十几个享受一  相似文献   

2.
<正>邓小平理论中在中国开办经济特区是一项重大创举,是实行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新路子。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实践,中国五个特区的经济都高速发展,但是特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成因,值得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经济特点和优势,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达到共同繁荣,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中国特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下面拟就特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效益、水平进行比较。 (1)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五个特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深圳已达413.54亿元,海南204.13亿元,汕头124.04亿元,珠海121.87亿元,厦门108.03亿元。在五个特区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970.7亿元总规模中,深圳占42.8%,海南占21.0%,汕头占12.8%,珠海占12.6%,厦门占11.1%。就是说,经济发展规模最大首推深圳,特区之间经济发展规模大小,相差近3倍。 (2)经济发展都是高速度的。1993年比1984年,深圳增长15.6倍,珠海增长15.5倍,厦门增长4.3倍,汕头增长4.2倍;海南1993年比1986年增长3.4倍,速度也相当快,但特区之间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差3倍多。珠海经济发展规模虽比海南小许多,但发展速度却比海南快得多。  相似文献   

3.
广东经济特区劳动制度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7月上旬在深圳市迎宾馆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广东部分高等院校以及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海南和厦门等经济开放区与特区的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共50人。与会代表主要就下述问题进行了研讨。一、关于经济特区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4.
′97特区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国务院特区办黄太和我国举办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的面积为34813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35%。1995年底的人口总数为107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8%。如包括所辖区县,陆地...  相似文献   

5.
<正>一、汕头特区同其他特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差距的主客观原因 一是区位条件不同。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而汕头偏于粤东一隅,地处“省尾国角”,显然,地理区位优势不如深圳、珠海。 二是体制、政策不同。全国沿海4个特区中,汕头起步晚了一年,且只被批准搞一个1.6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以后经过两次扩大,才使234平方公里的市区成为特区,而这一过程跨越10年,直至1991年才实现。小特区与大城市长期并存的体制,无疑给汕头建设带来诸多难题。而深圳一开始就确定为外向型、综合性、多功能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一步到位。珠海也先于汕头于1988年扩大了特区范围,理顺了特区与非特区的关系。厦门早在1984年就被允许朝有限度自由港模式发展。并且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深圳和厦门已成为计划单列市,享有省一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并具有地方立法权,享受了国家给予更优惠的金融信贷、财税等政策待遇,但汕头仍然是地级市建制,至今并没有地方立法权,这些政策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汕头特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年来,中国经济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斐然。1994年同1984年相比,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特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9.4倍,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26.2倍,外贸出口增长了62.4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了14.7倍,保持了持续、协调发展的局面。特区成功的奥秘何在?  相似文献   

7.
1979经济特区     
《中国报道》2008,(12):54-54
如果说经济特区火起来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但经济特区的理念的提出,却是在1979年。就在那一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相似文献   

8.
黄育新 《南方经济》2003,(11):74-76
198 8年在汕头特区召开的第三次经济特区讨论会 ,是在中央提出加快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这一重大决策之后召开的。这次讨论会由广东经济特区研究会、广东经济学会、汕头、深圳、珠海特区经济学会共同举办。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广东、福建、北京、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 6 0多人。研讨的主题是探讨经济特区如何进一步推进、实施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以加快特区前进的步伐。会议的理论研究成果 ,集中反映在许隆、黄兰淮主编的《中国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0年 1月出版 )一书…  相似文献   

9.
黄平 《特区经济》1998,(8):22-23
<正> 一、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特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自1980年以来,先后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1990年开辟了上海浦东新区,实际上是非特区的特区。国务院对这些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即批准这些特区率先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其具体表现在:①发展“特区”的资金,主要靠利用外资;②构成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为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体系;③实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市场调节的特区经济运行机制;④特区经济以外向型为主要发展目标;⑤国家给予特区较多的自主权,较多的特殊的优惠和方便等。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特区人民努力奋斗,艰苦创业,使得特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日的成就。到1996年,五个特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69.03亿元,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计算为2959.64亿元,利用外资达61.87亿美元。预计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工业总产值增长18%。五个经济特区中最著名的深圳经济特区,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13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225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50亿美元,创下了可与“亚洲四小龙”相媲美的经济奇迹。  相似文献   

10.
经济特区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为刺激经济发展而提供特殊政策和制度安排的行政区域。1980年,中国先后在东南沿海的广东和福建省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它最初是作为出口加工区而存在的,通过促进国内出口,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经济特区,并通过在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使特区自身实现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全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本文主要对中国经济特区建立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以使经济特区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