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城务工农民,是我国从二元经济转向现代一元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转轨过程中,推行渐进式改革,各项改革非均衡推进的结果。但城市对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接纳与在社会身份层面的排斥二者并存,进城务工农民权益遭受着严重缺失。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公共劳务基金”建立的指导思想就是切实为广大进城务工农民服务,通过它的建立和运转,将有助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中所遭受的很多歧视以及有效突破农民进城务工过程中权益缺失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2.
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我国新时代民生事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了农民在物质层面的获得感,但其对农民精神层面获得感的影响尚不清楚.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收集的调研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与反事实分析方法的实证评估结果表明,进城务工就业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提升了农民对收入水平的主观感受及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并且使得农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然而进城务工并没有提升农民对其社会地位的主观判断.对于那些没有选择进城务工的农民,务工就业甚至可能会降低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对其社会地位的主观判断.尽管进城务工就业从总体上对提升我国农民的获得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对不同特征农民获得感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流动人口家庭的跟踪调查,本文借鉴约翰·奥格布的文化生态理论,将儿童抚养行为视为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生活的社会文化调试的一种表现,解释该群体不同于城市流行的儿童教养方式及其内部的差异性。乡—城流动的经历以及农民工的制度安排,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面临不同且变动着的城市化机会——成为城市居民的结构性可能,从而发展出差异化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城市化取向——在城乡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和预期;这些深刻影响着家庭的儿童教养目标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当今,在我国东部的沿海城市里,或者在内地某些大中城市里,从城市建筑工地的工人,到生产流水线的装配工;从餐馆饭店的服务员到商贩、保姆和清洁工等等,一般都由乡村移出的农民来担任。从世界各地流入的资本和我国的乡村移出的农民,这两股力量交汇在一起,使我国的东部沿海城市加速成为一个制造业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农民进城行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进城行为事关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农民进城行为受农民进城收益的驱使,受农民进城成本的制约,由农民对进城后的预期来决定。强化利益驱使,降低进城成本,改善农民对进城后的预期是促使农民进城,提升城市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进城农民面面观———百户进城农民调查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既是农村城市化的首要因素,又是城市的建设者。因此,农村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进城农民的多少。最近,我们选择正定县城关镇,对进城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对影响农村城市化的因素进行更细...  相似文献   

7.
黄国华 《财经科学》2010,(12):65-73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受到外源因素的影响,外源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务工收入、务工收入的成本投入、城市就业市场的劳动需求。本文在构建成本和市场双重约束下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外源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全国29个省市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了外源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影响度。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若干政策。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状况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外出务工农民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直接形成农民的人力资本劣势。这一劣势在年青的外出务工农民身上也依然存在。工作经历对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外出务工时间越长、更换工作越多的农民越可能获得更高的实际收入和对工资收入有着越高的期望。对于外出务工农民来说,技能培训是增加其人力资本的最有效途径,在培训上所投入的经费和时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外出务工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托达罗模式分析农村人口流动的内在机制,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行为选择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探讨中国目前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说明当前的“民工荒”现象的重要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民增收问题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简要说明了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即历史因素和体制因素,有针对性指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促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考虑到进城落户后生活压力增大以及会失去在农村生活的各种优惠政策而不愿意进城落户.深入分析农民不愿进城落户的深层次原因,破解阻碍农民进城落户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农民由在城镇落脚变为到城镇落户,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已经备受关注,但对外出务工农民性别差异的讨论尚不多见。基于宗族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权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 2016年和2018年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地权稳定性与不同性别劳动力非农转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农地调整表征的地权不稳定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不显著。其次,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村落宗族非正式治权的强弱是影响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选择的关键情境。其一,宗族绝对势力的强弱使得地权稳定性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分化。其二,与宗族相对势力对比非均衡相比,宗族相对势力对比均衡可以有效弱化地权不稳定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在于,相互制衡的宗族非正式治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权变动对农地纠纷产生的影响,确保农地调整中土地分配相对公平,从而起到维护地权稳定的作用。本文的结论对于理解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以及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傅铁铸  韩剑 《经济视角》2002,(12):17-19
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中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世界总人口的15%,世界农业人口的35%。这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因此,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的根本问题。 新阶段农民问题的焦点是增收滞缓,其实质是农民就业问题。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谈到入世时说,最担心的是农业,回顾农村20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有  相似文献   

14.
有效促进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采取的基本途径是,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包括思想、文化、经济、制度、组织等环境,充分发挥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生活在城市边缘,面对城市“高不可攀”的房价,只能“望房兴叹”。农民工在城市里安居乐业,这既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3,(9)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随着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云南省也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新型""特色"城镇化之路。文章基于"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思考:从山地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角度说明城镇上山的成效;从"盖两床被子、穿十件衣服"的具体实施说明农民进城实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最后对云南城镇化道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对农民素质与农民增收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分析农民素质现状及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指出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而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济》2005,(11):54-55
《经济》:您在前面提到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但是很多人担心这样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郝福满:问题可以解决。社会给了进城的农民一份工作,他们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缴纳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19.
期望务工距离反映了农民务工地决策中的距离选择偏好,对其研究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了解农民工流动的倾向和规律。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三个不同类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务工者的期望务工距离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具有"U"型分布规律,同时具有一定惯性,但整体而言仍以本地为主。在期望务工距离选择模型中,年龄、上学年限、家庭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形等因子达到了显著水平。年龄较大者、学历较低者、家庭人口较多者期望在本地务工的概率较大,经济较发达村和地形起伏度较大村的务工者,期望在本地务工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现行法律政策及地方实践,结合进城农民分化引致的土地权利处置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依据土地权利让渡程度的不同,构建进城农民土地资产处置模式体系:土地保留、土地流转和土地退出,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作为城镇化主力军之一的农村大学生土地资产处置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毕业参加工作、已婚、在城市租房居住或者已购买住房、户口迁出、对未来土地价格预期越乐观、家庭收入越高、家乡所在地人均GDP越高、政府组建的专门负责土地退出机构的资金实力越雄厚和盈利能力越高,则农村大学生越倾向于部分或者完全让渡土地权利;家庭农业人口占比越高,则农村大学生越倾向于选择保留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