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央提出的城乡“五个统筹”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又使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了更加明确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统筹就是为了兼顾,为了整合,为了协调。要实行统筹,就“三农”工作来说,必须进一步理顺以下六个关系。(一)进一步理顺“三农”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我省目前农业人口占70%,农业劳动力占6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5%,总体来看,湖北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任务的确还很重。城镇建设这些年加快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2%,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现在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完全必要,但决不能因此而轻视甚至忽视“三农”。如果农业不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后,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江苏的实际,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反复提到的关健词。早在二十年前全国要求城乡一体化的呼声很高。为什么城乡一体化喊了二十年,情况反而更加严重了,原因可以讲很多方面,我看主要有三条:一是解决“三农”问题见效慢,  相似文献   

4.
抓城乡统筹解重中之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归纳起来就是两句话:"三农"问题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破解"三农"难题必须抓住城乡统筹这条主线.  相似文献   

5.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来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依然悬殊的城乡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再反思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发展。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央新的高层领导对会议十分关注,对会议文件和指导思想做了专门讨论研究。会议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有许多新的提法和思路,有的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激活三大市场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江苏省政府决定从2003年起,用3年时间投资200亿元,为农民办5件实事。为此专门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就为农民办实事而言,其资金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都是空前的。更显重要的是,政府在考虑解决“三农”问题时,其思路已不局限于农村内部,而是开始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国情特色、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扩大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的迫切需要。玉林建设广西非公经济示范市、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市,必须全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具体就是“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属“五个统筹”之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体现。近年来,尖扎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3年,尖扎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青海省各县农区第9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5:1,明显高于青海省的平均差距水平,如何扭转城乡收入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也是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特别是把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那么,为什么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上海统筹城乡发展要把握的战略重点是什么?怎样统筹上海城乡发展?现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我国二元结构、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尽快建立起农村支持体系。这是因为,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城乡分割而治的管理体制,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的筹划和安排。这不仅意味着决策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也意味着决定这种变革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的支撑,即必须建立起使统筹城乡的规划和决策能够制定并付诸实施的支持体系。否则,统筹城乡的设想和措施就难以作出,更难以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未来 2 0年新的发展目标 ,它指明了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和前进的方向。那么 ,在这个新阶段 ,深受国人瞩目的“三农”问题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小康的一般涵义“小康”是邓小平同志早在 1979年提出的 ,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描述。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对小康标准在理论上进行了完善。 1991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 ,关于小康的内涵 ,确定了两个方面 :一是小康的社会属性方面 ,“是适应我国生产…  相似文献   

13.
胡燕 《南方农村》2011,27(4):32-36
重庆市作为全国最大的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公共供给失衡以及城镇化水平低、地区差异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根据重庆市的市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覆盖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协调推进“一圈两翼”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今年有两个利好:一个是中央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这对我们搞好“三农”工作非常有益。真的树立起科学发展观,把拼命追求数量增长的不正确发展观去除,“三农”工作就落到实处。另外一个是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发展,中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遇的同时又是一种挑战,到底中央的宏观调控对“三农”有什么影响?实际上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就是要改变经济数量增长粗放型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三农”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是明年保证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 苏南领跑——苏南农村发展新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南是江苏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地区。近年来,苏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破解“三农”问题为重点,以政府推动为主体,在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就是要求我们站在国民经济的大背景中通盘考虑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着力打破二元结构,解决制约“三农”问题的体制性、政策性矛盾,逐步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我省城乡发展的现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举措.福建省厦门市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走出一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新路子,即在决策层上实行"规划、项目、投入"三统筹;在统筹协调工作上建立"三个保障",即政策保障、体制保障、机制保障;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推进"四化"进程,即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  相似文献   

18.
《农家之友》2008,(2):1-1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到突出位置予以强调,并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这既为各地各级党政部门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工作方向和着力点,也使我们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深感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 ,我们要在 2 1世纪头 2 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既令人振奋又十分艰巨的宏伟目标 ,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认真研究 ,解决逐渐突显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了 ,对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带着深厚的感情 ,深入体察、真诚善待广大农民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前提“三农”问题 ,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占我国总人口的 75 %左右。虽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  相似文献   

20.
农民增收缓慢不仅是当前农村的主要矛盾,也是制约辽宁内需扩大和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调整好城乡关系,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辽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