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跨国公司在华的R&D投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现状、进入策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指出该行为在强化跨国公司在中国和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同时也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的科研机构产生了一些冲击,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文章还对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进行R&D投资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科技一体化趋势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颇具规模,通过客观分析跨国公司R&D本土化的现状和所产生的正负效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既要肯定和鼓励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R&D活动,又要持谨慎的态度,加强管理,确保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3.
基于跨国公司在我国R&D投资的增长趋势,对主要的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美国、欧洲、亚洲三个来源地的角度分别汇总描述,对引导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茜 《商场现代化》2005,(31):107-108
一、全球跨国公司在华现状 进入21世纪,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一直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增长态势,根据国家发改委最近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已有近400家在中国进行了投资,中国正被许多跨国公司纳入其价值增值链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在华单个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达到3300万美元,是全国外商投资项目平均规模190万美元的17倍.与20世纪90年代国外跨国公司的在华经营战略不同,进入21世纪国外跨国公司不仅单纯的进行投资和技术引进,还在中国直接设立研发中心或宣布成立大型的R&D投资计划.目前,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超过4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30多亿美元,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人均研发经费2万多美元,是全部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数额的12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加大对华贸易和投资规模的同时,不断提升在华的投资和合作层次,继将"生产车间和营销部门"搬到中国之后,又逐步将研发(R&D)部门转移到中国.90年代后期跨国公司在华从事R&D形成了一种潮流.跨国公司的这一新特征是在国际竞争加剧的趋势下,为保持和扩大自身技术优势,实施技术开发全球化战略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已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的热点地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进入我国的同时,纷纷在华设立了研究与开发(R&D)中心。要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必须加大R&D投入,增强其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本土企业对跨国公司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并培养其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的能力;积极利用外资R&D投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来华R&D投资不仅增长迅猛,而且日益在京沪两地之间的狭长地带形成地区聚集现象,这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表现尤为明显。在华跨国公司R&D投资的地区集群效应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利用CBTM提供的最新数据,基于R&D知识成果流动的视角(技术合同交易)探讨了在京R&D投资的区位集群特征,并实证分析了影响集群区位外资R&D知识成果流动的主要因素,分析表明,在华跨国公司R&D机构嵌入本地化创新网络作用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迅速发展,并呈现出在几大区位集中的特点。本文首先对有关国内外跨国公司R&D投资区位选择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然后在分析和总结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概况、R&D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了一套反映我国各地区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各区位因素变量进行检验,从中找出了最具影响力的决定因素。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在评估各地优劣势的前提下,提出了可供各地政府选择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9.
针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热潮,分析其技术溢出的影响因子更好地促进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首先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两个层面理论分析其影响因子,然后根据统计年鉴1999年~2000年的相关数据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已经成为继贸易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而中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随着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的增加,其对我国的经济也形成了多重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的现状及特点作出了总结,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的动因及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相关理论的参考,分析了当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征及其动机,并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的相关时策作了一般性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家创新系统今天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R&D投资的影响.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东道国为视角,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跨国公司R&D投资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知识创造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作用并不显著,但它显著地促进了知识流动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并且带动了国内企业的R&D投资,从而对国家创新系统产生积极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外R&D投资,符合我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既是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分工和创新网络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主动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客观要求,对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为了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跨国公司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产业关联的契机;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针对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产业关联不够紧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国产化率普遍较低的现状,中国企业要通过自身技术创新和聚集效应的获取,努力提高与跨国公司的产业关联度。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的R&D资源从封闭到向发达国家开放,再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经历了特殊的发展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正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R&D网络的重要节点,本文基于UNCTAD2005年的世界投资报告,分析了跨国公司R&D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推拉吸引"四个促进R&D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动力机制,并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利用跨国公司R&D资源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家创新系统今天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R&D投资的影响。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东道国为视角,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跨国公司R&D投资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知识创造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作用并不显著,但它显著地促进了知识流动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并且带动了国内企业的R&D投资,从而对国家创新系统产生积极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华外国直接投资正经历着结构快速升级的过程,从制造业转移向研发机构和地区运营总部扩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机构,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加拿大北  相似文献   

18.
天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很多《财富》500强跨国公司来津投资,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吸引了一大批代表世界最先进生产力的跨国公司投资企业.截至2006年末,已有121家500强跨国公司来津投资,批准投资项目311个,项目总投资额120.58亿美元.跨国公司在天津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逐渐开始将投资领域转向研究与开发(R&D).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在华跨国公司数据,对跨国公司进行潜在分类,采用负二项回归和有限混合模型,首次估算出了利润可转移跨国公司和利润不可转移跨国公司的比重及投资税收弹性.结果发现,在华跨国公司中,利润可转移跨国公司所占比重大约为25%,利润不可转移跨国公司大约为75%;利润不可转移公司的投资税收弹性较大,且显著高于利润可转移公司的投资税收弹性.税率每上升1%,将导致利润不可转移跨国公司的投资下降2.16%,但仅导致利润可转移跨国公司的投资下降0.39%.本文还考察了企业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对跨国公司利润转移和投资税收弹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防止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实践提供明确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R&D直接投资与制造业直接投资不同。通过对江苏省92家外资R&D机构现状分析,构建R&D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各个地市在吸引跨国公司R&D机构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外资R&D投资环境在江苏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弱趋势;苏南三市投资环境优秀;而苏北地区投资环境则较差。并根据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