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经济》2014,(10):I0011-I0013
在16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为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为什么科技革命出现于欧洲,而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是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现在,需要问的是:当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GDP第二大国之后,为什么中国距离一个创新国家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透视李约瑟问题是多维的,其中人的因素是科学发展的主导因素,这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点。以人为主导,加之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等的影响,并共同作用,在传统的农业中国形成了一个制约中国科学发展的多维网,使得中国最终没有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前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系统的经济学?这是至今仍有待探索的问题,可以称作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李约瑟之谜"。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此外,还提出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猜想。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难题"提出了这样令人困扰的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胜过欧洲,而近代科学革命却没有在中国发生?该难题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什么?这两种相反变化的原因何在?本文基于全球视角,对"李约瑟难题"这一科学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比较中西科技发展的共性与个性来揭开中西科技发展速率差异之谜,从而发现中国科技发展研究问题应取新的切入点--基于全球视角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5.
<正>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最关键的是自由,言论和行动的自由。中国历史上,凡是政府管制不严、自由较多的时候,就出现学术繁荣和科技进步的高峰。过去30年中国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改革和开放释放出了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而中国的未来仍然依赖于企业家精神的进一步解放。李约瑟研究所是李约瑟生前创办的一个研究机构,继续着李约瑟开创的事业,所以被称为是"中国科学与文明之家"。研究所收藏着有关中国和东亚科技与文明史方面丰富的图书资料,研究所工作的学者通常是《中国科学和文明》项目的合作者,我们访问时遇到了撰写中国有色冶金史的作者梅建军教授,他是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6.
林靖 《中国报道》2012,(11):90-90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破解中国经济崛起的谜团。从“李约瑟之谜”到“三年自然灾害”,从农村合作社到金融机构,本书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解答了一系列中国经济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者们主要从政治、经济、教育、地域、文化等方面阐述"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向世界证实了当代中国的科技实力,是中华民族科技创新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通过反思目前中国创新战略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结合"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以及屠呦呦获奖的经验,提出从正确定位政府的作用,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加强产学研合作,营造纯正的科学氛围等方面实施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14世纪,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技术和经济进步,可以说,被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认作是产生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主要条件当时中国几乎都具备了,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西方不在中国呢?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之谜",对此谜底有许多难能可贵的见解。李约瑟本人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9.
刘权 《走向世界》2013,(26):64-66
<正>25岁,刚刚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年的聂鸿立没有选择继续呆在机关单位,反而与几位山东画坛宿老办起了书画函授教育。一晃将近30年,聂鸿立的主要身份变成了两个,一个留在艺术创作,另一个留在民办艺术教育。竹写自我爱穿一袭蓝色中式长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把中国比作"竹子文明的国度"。这位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自号"胜冗子"的近代生物化学家的确洞若观火,古  相似文献   

10.
要正确地回答阿拉伯的“李约瑟难题”,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认识阿拉伯科学的性质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并指出阿拉伯的“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多种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过去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突出表现在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评介出现了一个高潮。中国学界对西方理论日益熟悉,自身的理论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西方理论的大规模导入并没有相应刺激中国学者产生丰硕的理论成果,自身理论的贫乏在中国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究其原因,中国学者热衷对西方理论进行琐碎考据,进而产生了对西方理论的严重依赖性,缺乏对具体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学术氛围。作者结合《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一书所反映出来的过去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分析上述现象,并尝试提出改进之路。  相似文献   

12.
作为科学史界的著名难题"李约瑟难题",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带来基于各学科的不同解读。本文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应用,以新的视角对近代西方兴起而中国衰落的事实进行探析,指出其本质是由于产权制度的不同导致技术创新力度不同,从而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洋务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技术体系的变化发展,系统解释李约瑟难题。洋务运动使得近代中国较为细致地接触到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进而逐步培养发展起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体系,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型技术体系向近代科学技术体系转变的分水岭,因此如果来探讨李约瑟难题,可以将洋务运动作为很好的契合点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黄炎培“历史周期率”、“黄宗羲定律”、“李约瑟之迷”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中国重大历史问题的跨国界、跨时代、跨学科的国际大论争,已持续了70年,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至今对其中具体问题的答案,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于三农问题的认知。著名农业经济史专家贾俊民教授等学者在《中国“三农”发展规律与战略目标研究——基于中国六千年历史演进逻辑与国际比较视野的宏观考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一书中,以“家国同构”的视角,力图阐明中国历史上“三农”发展基本规律,同时试图寻找破解上述历史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猜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会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昔日的未来就是现在,西方各国左冲右挡,不知如何应对。它们从方方面面施压要求中国改变做法,却没有仔细想过这些压力最终会如何影响全球化所触及的每一方。  相似文献   

16.
通过洋务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技术体系的变化发展,系统解释李约瑟难题。洋务运动使得近代中国较为细致地接触到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进而逐步培养发展起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体系,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型技术体系向近代科学技术体系转变的分水岭,因此如果来探讨李约瑟难题,可以将洋务运动作为很好的契合点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卓人 《中国经贸》2004,(11):54-55
中国的未来,需要产生一大批有民族自主技术产权的品牌。拥有世界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却没有以开发能力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今后中国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生产基地。在引进外国技术和资金的同时,必须坚持进行产品开发。“两条腿”走路是学习外国技术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廖丹  侯虹 《中国西部》2012,(17):34-45
四川人把房前屋后的普通竹子变成了钻盐的工具,成就了世界钻井史上的中国高度。早在1835年,自贡鬃海井突破到1001.42米,成为世界第一口人工开凿的超千米深井钻凿技术,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一位学者曾说:拥有工厂不如拥有市场,而市场是靠品牌的垄断。行业的一句流行语这样讲:一流的企业是卖产品,二流的企业是卖技术,三流的企业是卖品牌。一个国家有没有品牌,或一个民族有没有品牌,已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标志。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但至今仍没有能与国际品牌相抗衡的强势品牌。特别是入世之后,外资大量涌入国内.这一方面给我国民族企业注入了资金、技术:另一方面也使得洋货品牌逐步挤占了国货品牌在某些领域的大块市场份额。为了防止中国成为世界贴牌工厂,经济上受制于人,我们必须创建自己民族的强势品牌,并使之与国际品牌抗衡。而民族品牌的成长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民族精神为依托。  相似文献   

20.
罗雪  张亚玲 《理论观察》2006,1(3):38-39
以科学革命(16世纪哥白尼革命)为界线,技术进步发展史分为前现代时期和现代时期,李约瑟之谜关注的就是中国技术进步为什么在现代时期开始落后。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制度角度对李约瑟之谜进行解读,可以发现严格的封建专制制度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缺乏有效的产权制度,这正是中国技术创新在科学革命之后由领先变为落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