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造成这一情况既有出口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依赖于技术引进的原因,又有出口企业缺乏消化吸收能力、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观念创新、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管理营销创新、发挥国家的引导作用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是增强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造成这一情况既有出口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依赖于技术引进的原因,又有出口企业缺乏消化吸收能力、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出口企业可以通过观念创新、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开发核心技术、管理营销创新,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茁 《商场现代化》2012,(22):37-39
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原因主要有创新资源总量小、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不够、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和意识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等。本文通过对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从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健全动态激励机制、建设创新平台、跨省域区域内合作完善产学研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东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衍林 《江苏商论》2009,(6):137-138
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广东省最大的产业,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应当通过营造自主创新的有利环境、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广东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战略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任务。自主创新大体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融资渠道缺乏是制约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首要问题。为此,我国应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强自主创新项目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增强企业融资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增强企业原始创新、技术集成与产业化以及消化吸收能力,为自主创新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等对策,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加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企业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人才、缺乏资金投入、缺乏创新动力和合作开发能力。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加大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加...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途径与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提出产业聚集、技术创新途径对企业出口影响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文章利用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试图揭示产业集聚、技术创新途径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企业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相对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自主创新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居于产业集群内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获取集聚效应从而引致出口能力的提升,集群内企业获取集聚效应的前提是能够融入产业集群式生产分工网络,或是融入产业集群产业链与产品链。据此,文章提出了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大部分中国企业在技术引进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因为引进的仅仅是生产知识,而非研发知识,所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是不充分的,后发企业必须专注于研发知识的引进和获得,在此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才能够演化为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成型的创新模式和有效的创新策略。依据创新层次的不同,将自主创新模式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模式。企业要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内外部环境的自主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成型的创新模式和有效的创新策略。依据创新层次的不同,将自主创新模式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模式。企业要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内外部环境的自主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5)
针对目前学界缺乏严谨的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进路径的研究,本文想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找出一些具体的企业创新路径和政府刺激创新的方式。同时,本文总结了从创意产生到产品生产的三个过程。分析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一个特殊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个企业创新灵感来源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具备相应的自主创新能力,即管理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通过把握好人才创新、观念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创新4个方面的战略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缺乏创新人才,企业远未成为创新主体,国家创新战略存在偏颇与失误,风险投资机制远未建立和完善。这成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性障碍,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文章指出,为培育和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要进行人才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及动力与激励机制创新,二要进行创新体系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引进技术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结构是指创新资源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四种创新行为间的配置关系,创新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出口为主线,采用数理建模和面板回归的方法,研究出口、市场规模、人力资本、市场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结构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出口在现阶段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结构高级化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需求因素在创新结构高级化,尤其是对产品创新主体地位的提升有重要影响;人力资本不足是我国当前轻视消化吸收的重要原因;大企业更倾向于产品创新,对建立自主创新系统比较积极;与外资企业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较热衷于短期效应明显的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这也是技术创新结构高级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滕颖 《消费导刊》2013,(1):89-9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主创新战略列入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成为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中心环节。本文围绕加快宁波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主线,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创新路径:内生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创新,并就引进创新的演化路径着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路径难以全面解释后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的演化过程。基于知识转移的视角,构建了后发企业可以采取的四种技术能力构建战略,分别为全面引进消化战略、引进消化和模仿战略、模仿战略、全面创新战略,不同战略选择所形成的自主创新程度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建德中小桶装水企业特点,构建了包含6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的桶装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采用AHP-综合模糊评价法,得出建德中小桶装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分仅为68.27%,对应等级为合格。主要原因是企业家缺乏国际视野,对创新方面不够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缺少资金、制度支撑;政府在扶持中小桶装水企业方面没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不少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经营困境等。笔者同时指出应从企业自身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创新发展;坚持政府引导,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推进相关体系建设,保护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等方面来提高建德中小桶装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总结分析了浙江省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等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构建“五大”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浙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但还存在许多缺失和制约因素.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我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强、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缺乏产学研沟通等方面.应借鏊国外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必须把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速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提高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