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花钱买到了什么?本刊记者邓贤伟“信誉第一,服务至上”“××向您提供优质服务”“××商厦,让您有回家的感觉”……诸如此类的广告用语,在广播电视里一天不知要重复多少遍,以至于不懂事的孩子都能背出一大串。然而广告中的服务承诺是否都能兑现?事实为证:第三...  相似文献   

2.
让消费者记住你的广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花了很大力气、很多资金打广告,但广告却没能拉动销售反倒增加了成本。这是令很多经销商感到头疼的事。 为什么广告没能起到作用?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你的广告没能让消费者“记住”。不能被人记住的广告,怎么能促进销售呢?自然不用说打动消费者,树立品牌形象了。 所以,必须要让消费者记住“你”。  相似文献   

3.
花了很大力气、很多资金打广告,但广告却没能拉动销售反倒增加了成本。这是令很多经销商感到头疼的事。为什么广告没能起到作用?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你的广告没能让消费者“记住”。不能被人记住的广告,怎么能促进销售呢?自然不用说打动消费者,树立品牌形象了。所以必须要让消费者记住“你”。  相似文献   

4.
“如何做广告?不就是找个广告公司,来拍拍我们的产品,再拿到电视台一放不就完了嘛。”──这么说也不能说不对。其实广告就是这样,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的就像刚才说的那样简单,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谈“复杂”的。总体来说,一个完整的广告过程需要以下几个环节:(一)市场调查要做广告,首先你得弄明白许多问题,如:你的产品准备卖给哪些人,这些人都有哪些特点,他们在想些什么,喜欢什么,等等。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方法,就是市场调查。市场调查是做广告的起始点。没有市场调查,你就无从知道广告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或者怎样做才能达到广…  相似文献   

5.
黄光裕为代表的一批潮汕商人的落马,充分说明了“官商勾结”是一柄十分鲜明的双刃剑,它既可能助你成功,也可能让你毁于一旦。不可否认,黄光裕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可能受了“红顶商人”胡雪岩成功的启示,但他们肯定没有牢记或者忽视了胡雪岩最终失败的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6.
要确定你应该在哪里投放广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人口统计学匹配法”,一种是更加新式的“直接匹配法”。直接匹配法要多费一点事,至少第一次使用时是如此,但它能极大地提高广告的效率和有效性。直接匹配法的运作机制是这样的:对当前或潜在客户进行抽样调查,为他们提供各种电视节目、广播电台和节目以及杂志的列表,让他们选出自己经常收看、收听或阅读的节目/出版物。这样你就能准确识别出自己所需的营销传播渠道,从而最高效地达及你现有的客户、竞争对手的客户或者那些可能是潜在的未来购买者。  相似文献   

7.
《经营者》2009,(9):64-71
没错,这都是关于汽车的广告,不管你是否能从这些画面中找到汽车的影子。其实许多汽车的广告和产品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在诉求一种主张,或是这一品牌自身的价值观,这难免让部分广告有了“放之四海皆准”的功能。当然,这就要看你的“加速度”是否够劲儿,能在第一时间将最完美的产品展现给你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这里,经常可收到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常青路特2号的所谓武汉市兴科技术研究所的邮寄广告,他们打着“撒向人间都是爱”的旗号,坑你害你没商量。 广告的明显处总是写着“世纪送大礼”、“不必担心,不必疑心”、“百分之百真实,百分之百放心”的字样,但大部分内容都是让你看了既担心又疑心,更不能放心,内容不但虚假而且荒谬,明显是在骗你的钱。他们所说的什么“20万高新技术大奉献”、“百业速成”、“高效养殖”等,都是海市蜃楼,但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还有很多人上当。有些人抱着快速致富或者试试看的想法,邮去…  相似文献   

9.
“有车和没车能一样吗!”想到这里,冯娟有些生气地在心里又重复了一遍。那天晚上与赵小鹏的争论,使她对赵小鹏有点绝望,也促使她对他的前途作了一番思考:他已经当了那么多年的处长了,虽说再升上去的希望也有,但很渺茫。一个局里那么多处长,谁能够升上去,这是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的事。“所以,”冯娟认为:“既然不能升上去了,那么,还不如出去赚点钱。”冯娟一边在商店里转着,一边盘算着,越盘算越觉得赵小鹏该出统计局,于是,便打定了主意:你不让我去,我就让你去,再也不能让你这么耗下去了。打定了主意,冯娟觉得心里一阵轻松,也没有心思逛商店了…  相似文献   

10.
风舞飞扬 《财会月刊》2014,(2):I0007-I0007
不要用老师吓腕孩子 过了新鲜劲儿,有些孩子可能出现不愿意到学校的想法,或者磨磨蹭蹭“争取”迟到,或者在门口哭闹不进教室,或者装病……有些家长会说些“让老师好好管管你”、“等着挨批评吧”之类的话,可是这样多数会引起反作用,让孩子因惧怕老师更不愿意上学。家长应该对孩子说“每个人都需要去上学”,让他明白到学校学习是不容商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