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依据企业契约理论,以利益相关者通过提供要素使用权合作投资组成企业这一合约过程中发生的利益冲突与协调为主线,提出了“利益协调论”,对独立董事的本原性质和治理效应弱化的根本原因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基于“利益协调论”的基本逻辑,从独立董事的选拔、功能定位、职责细化、激励约束等方面剖析了现有制度安排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逻辑一贯的治理分析框架,以期真正发挥独立董事治理硬约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独立董事制度功能实现机制探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独立董事制度是大型公司管理权力演化的结果,是两权分离的利益协调机制,各国公司治理结构中普遍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国际公司治理结构趋同体现了独立董事制度的积极作用.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关键在于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的健全和独立董事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建立,而董事会与监事会权责边界的重新界定则是独立董事制度融入我国现有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理论,产生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就没有公司治理理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本文在对当前有关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简单述评的基础上,探讨了独立董事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及激励与约束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独立董事激励与约束的网络平台思路.  相似文献   

4.
试论独立董事的责任和利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燕玲 《现代财经》2002,22(5):53-56
西方现代公司的发展经验证明,实行独立董事制度是实现公司法人治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保障,独立董事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特殊作用不可替代。当前,在我国上市公司大力借鉴和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中,不仅要严肃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资立董事的权限,更应该研究和强调独立董事的责任和利益。本文着重阐述了企业独立董事责任和利益的构成,以及它们的具体内容,并探讨了在法律层面确立独立董事责任,利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案例的原因分析,透视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完善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赋予独立董事实际的权力,建立恰当的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实施独立董事“问责制”,发挥独立董事的整体规模优势,以此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解释了何谓公司治理并提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进一步运用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以澳大利亚最大的矿业企业之一的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为实践案例,重点讨论独立董事在公众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优势,最后得出有多职位的知名独立董事有助于公司治理,但必须确保独立董事投入足够的时间来履行职责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娄芳 《经济管理》2001,(22):49-53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究竟能否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维护中小投资人的利益?本文将着重讨论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实践中的主要问题:独立董事在中国应当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建立一套科学的选拔机制,避免大股东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选拔中的优势地位;对独立董事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独立董事真正关心公司发展中的问题,有效行使职能。  相似文献   

8.
企业的社会性是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基础.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 "一股独大"现象突出的状况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对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控制内部人控制,保护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适应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已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尚存在诸多缺陷.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的法规,成立独立董事协会、建立独立董事与中小股东信息沟通制度,完善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建立独立董事问责制度和责任保险制度等,使独立董事制度更加完善,从而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其具备独立行使职责的能力,切实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为中 《经济师》2005,(3):107-108
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总体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 ,独立董事的利益取向、角色定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独立董事精力的投入、独立董事的行权平台等因素影响了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因此 ,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 ,不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的规范。  相似文献   

10.
万望发 《当代经济》2002,(10):23-23
在董事会设立独立董事,就是政府为防止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效,调整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安排,是一种制度创新。独立董事是指公司制企业中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其它职务的董事。设立独立董事至少有如下重要作用:一是独立董事较少受内部董事影响,公正性强,可以确保董事会集体正确地决策,防止合谋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后股权分置,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有了新机遇。独立董事制度本身的不完善给公司治理带来的新的代理问题值得关注,委托代理理论以激励相容来解决该问题。独立董事制度中独立性变量的引入,使得独立董事制度的激励设计不同于激励经理人。除了固定薪金的激励外,声誉激励在独立董事制度中的应用显得格外重要.而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声誉激励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理性选择--规范监事会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并存,会造成两个机构之间权利不清、职责不明,从而削弱双方的监督功能、降低监督效果。我国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本身是合理的,只是该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效率不高。制度在实施中出现的弊端不能归因于制度本身,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理性选择应是规范监事会制度。  相似文献   

13.
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绩效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洪  张德明 《经济管理》2006,(18):21-26
公司治理水平是公司绩效的关键驱动因素,而独立董事对于完善公司治理并提升治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建立灰色关联分析(GRA)模型对独立董事参与公司治理的诸因素与公司绩效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独立董事参与公司治理的四个影响因素中,影响公司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独立董事的报酬,最弱是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这为监管机构改进对独立董事认知的规定和构建科学有效的独立董事治理机制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为了约束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我们认为在中国这种二元制公司股权结构模式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并不是一定能保证选出真正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代理下,并且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则要大力发展基金业,通过基金业的发展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把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群体”与“准群体”的冲突改善为“利益群体”间的冲突,以此形成一种权利相互制衡的格局,从而保证公司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不完全契约框架下,企业具有绝对的权力,这是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出现诚信问题的根本原因。改变这种情况的基本路径是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战略的通道,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独立董事制度是值得探索的方式,提升独立董事制在公司治理中的意义,根本则在于保证独立董事具有参与企业决策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独立董事薪酬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 ,由于欠缺声誉机制的激励作用 ,独立董事的薪酬机制对独立董事能否在公司治理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把独立董事的薪酬问题看作是一种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均衡价格的形成问题 ,并从市场的角度 ,探讨了我国独立董事的薪酬形成机制。本文分析了我国独立董事薪酬偏低的原因 ,并且认为 ,通过对我国独立董事的薪酬进行结构调整 ,提高独立董事的薪酬水平 ,才能起到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独立董事制度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司的业绩不断提升。但是独立董事也确实存在着信息获取不足、激励机制和信誉约束机制不成熟、能力不适应和时间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独立董事制度与双层委托代理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双层委托治理结构的核心加以改善,一方面可制约内部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外部股东的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独立监督公司管理阶层,减轻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本拟从博弈理论的角度,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背景、资格、运作、制度安排等方面做一粗浅分析。以求得对独立董事行为的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先后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以期完善公司治理,弥补原先监事会制度之不足。在独立董事制度的有关具体规定上,两岸存在一定差异,且各有优缺点。因此,两岸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内部控制法制化的理论依据、法律特征与实践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控制法制化的理论依据是管理者与股东在内部控制上的利益冲突,而内部控制治理功能是管理者与股东内部控制利益冲突的根源。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但是,内部控制法制化在法律上独立于财务报告法制化。内部控制法制化可以有效抑制内部控制设计上的机会主义,但是不能有效抑制内部控制执行上的机会主义。面对内部控制法制化,管理者用内部控制执行上的机会主义代替设计上的机会主义,阻碍着内部控制法制化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有效推行内部控制法制化,就必须解决内部控制执行的法律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