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琳 《金融会计》2008,(5):68-70
财政性存款是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掌管和支配的一种财政资产,包括国库存款和其它财政性存款。国库存款是指在国库的预算资金(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存款;其它财政性存款是指诸如未列入国库存款的各项财政在金融机构的预算资金存款以及部分由财政部指定存入金融机构的专用基金存款等。由于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其收纳、投放、  相似文献   

2.
一、2005—2007年中央国库存款波动特点 从月末中央国库存款(以下称国库存款或国库现金)这一指标观察.2005-2007年中央国库存款波动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0年来首次明确提出“财政性存款是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掌管和支配的一种财政资产,包括国库存款和其它财政性存款”。国库存款是指在国库的预算资金(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存款;其它财政性存款是指诸如未列入国库存款的各项财政在金融机构的预算资金存款以及部分由财政部指定存入金融机构的专用基金存款等。由于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其收纳、投放、日常管理及使用效率之优劣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和财政预算的正确执行,金融宏观调控以及对财政资金运用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相似文献   

4.
周刚 《济南金融》2014,(9):71-75
根据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基础货币的减项,因此财政性存款特别是国库现金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或者回笼具有反向影响。本文对分税制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分别设置虚拟变量,实证分析了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994年前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影响较小,分税制后影响大幅提高。但2001年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虽然规范了财政资金管理、加快资金流动,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人行国库与财政国库并存的问题,使得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的"吸储"作用减小。本文认为: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体制和财政性存款缴存制度共同作用下,财政性存款发挥基础货币回笼作用;财政体制变化等长期制度性因素在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影响中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财政性存款是非常敏感的指示器,对现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基础货币的减项,因此财政性存款特别是国库现金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或者回笼具有反向影响。本文对分税制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分别设置虚拟变量,实证分析了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994年前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影响较小,分税制后影响大幅提高。但2001年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虽然规范了财政资金管理、加快资金流动,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人行国库与财政国库并存的问题,使得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的“吸储”作用减小。本文认为: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体制和财政性存款缴存制度共同作用下,财政性存款发挥基础货币回笼作用;财政体制变化等长期制度性因素在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影响中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财政性存款是非常敏感的指示器,对现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财政存款由于资金名目繁多,性质难以界定,国库及财政性缴存款管理的法律法规时间较长,缺乏具体操作细则,人民银行各部门工作着重点不同,权责不统一,造成财政性存款缴存及国库资金管理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重视,大量属于财政性存款的资金未全额缴存,国库资金流失财政存款被占压现象十分严重,基层人民银行在国库监管及财政性缴存款管理中,如何界定财政存款有些模糊认识,笔者通过查阅财政存款产生以来的大量文件及实地调研检查,对界定财政性存款及在央行履职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初浅阐述。  相似文献   

7.
一、财政性存款的划定范围 依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试行)〉的通知》(银发[2010]240号)等规定,财政性存款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存放在金融机构的财政资金,是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掌管和支配的一种财政资产。财政性存款包括国库存款和其他财政存款。国库存款是指财政部门存放在国家金库的预算资金。其他财政存款是指未列入国库存款的预算资金,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划缴财政存款,指金融机构按照人民银行事先核定的范围,向人民银行划缴的财政存款。  相似文献   

8.
国库现金管理是指国家财政部通过定期发行短期债券和每天运作国库现金等主要方式,实现铺平国库现金流量波动和提高国库现金使用效率的目标。在当前大力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成功经验,积极探讨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模式(一)美国:两级存款控制模式1.开设两级存款账户,进行市场化操作。美国将财政存款余额分别存放在联邦储备银行开设的统一基金账户和在商业银行开设的具有完全担保的特殊银行账户“税收与贷款账户”,并对现金余额进行市场化操作。美国联…  相似文献   

9.
根据财库[2002]62号和银发[2003]44号件的要求,自2003年1月1日起对全省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和城区代理支库的国库存款进行计付利息。此次对国库财政存款的计息,各级财政部门均反映积极。各级  相似文献   

10.
韦斌元 《时代金融》2004,(10):32-32
财政国库改革总的趋势是从现行高度分散化的模式转向相对集中的模式,其本质是实现财政管理功能的集中化,最终体现在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但目前基层财政国库留存人民银行国库的存款仅占各类财政性存款的10%~15%,大部分资金被基层财政等部门以各种名义分散存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基层国库存款被转移责任究竟在谁?  相似文献   

11.
构建国库资金管理和运作新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库存款计付利息这一现象入手,在剖析国库资金管理体制弊端后,提出了运作和管理国库资金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梁喜云 《金融博览》2005,(11):45-45
将商业银行代理的国库业务全部收归人民银行经理,建立人民银行集中经理各级国库的工作管理模式,在我国的个别地区已经实行。具体做法是:各省、市、县(区)和乡(镇)财政部门分别在当地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开设地方财政库款、预算外存款和专项存款等财政存款账户,省会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或中心支行同时经理省分库、市中心支库和城区支库三级国库。鉴于目前乡镇国库业务量萎缩的现状,可考虑将乡镇国库全部撤销,其业务统一由县支库集中办理。经验表明,人民银行收回商业银行代理国库业务的思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2001年财政部开始进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库存款计付利息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开始对国库存款计付利息。自此,国库现金管理被逐步提上议事日程。本文以乌兰察布市为例,地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围绕其对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库现金理财从政策层面尚需破解。那么,如何改?地方国库现金理财会不会开个口子?2010年1月21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出一则通知,其内容是2010年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一期)操作。这次存款期限6个月,计划存款量500亿元,存款起息日为2010年1月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库存款“存不计息,汇不收费”。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这种做法已直接导致了财政资金的部分流失,使各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难行,也严重削弱了国库部门对国库资金监管的效力,本文就此问题阐述了“国库存款计息”,并在列出其利弊同时提出其之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国库现金管理是当前和今后国库部门履行的一项新的工作职责。本文从基层财政国库存款的现状、地方国库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工作的意义及必须面对的问题等方面,对基层国库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对如何稳妥推进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湖南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运作的正式启动,引发了我们对如何盘活地方国库存款,以及地方财政是否具备国库现金管理运作的可能性、必要性等一系列思考。我们认为,就目前的地方国库存款余额看,先省级再逐步扩大到市区级进行国库现金管理运作的条件已经具备。只要实际过程中有效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协调性、效益性"等原则,选准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并在部门协作基础上有效构建运作平台,就能够实现国库现金的最大增值。  相似文献   

18.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运作的正式启动,引发了我们对如何盘活地方国库存款,以及地方财政是否具备国库现金管理运作的可能性、必要性等一系列思考。我们认为,就目前的地方国库存款余额看,先省级再逐步扩大到市区级进行国库现金管理运作的条件已经具备。只要实际过程中有效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协调性、效益性等原则,选准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并在部门协作基础上有效构建运作平台,就能够实现国库现金的最大增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地方的稳步推进,我国地方国库存款的余额持续攀升。探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问题,对于提升国库资金的运行效益,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提高国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中央国库存款余额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和常年处于较高水平这两个特点,该文分析了中央国库存般余额较高的成因和利弊,并在介绍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国库现金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后中国国库现金的管理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