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北京2010年的楼市调控中,土地政策的调整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而采取的种种创新也不乏质疑之声  相似文献   

2.
《新远见》2006,(Z1)
2005年年底京城楼市备显热闹,尤其是“国字号”的顶尖大企业们更是赶着趟儿似的谋动。首开拉下国企重组大幕从土地招拍挂政策实施以来,大型房地产企业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国有房地产企业在新的游戏规则下,只有做强做大才是今后市场的生存之道。最近备受瞩目的北京城开集团与北京天鸿集团的合并重组,为北京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  相似文献   

3.
2005年的中国楼市,风声鹤唳,政府的一道道“金牌”相继“砸”向楼市。这一年对于我国房地产业来说,可谓又一个“政策年”。 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2005年,深圳市政府各部门针对性地出台了多项市场调控政策和措施。为了进一步探访这些政策措施对深圳楼市的作用和影响,记者走访了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副局长黄珽。访谈中,黄珽为我们介绍了2005年深圳房地产市场的具体情况,并在深入剖析与探讨的基础上,对2006年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北京房地产》2005,(6):50-50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纷纷出台,包括土地政策,银根紧缩等,无一不是为了让房地产市场朝向健康稳定方向发展,特别是在4月北京两台展会纷纷“出炉”的火热形势下,北京楼市的火爆程度如同“五一”长假一样火热。  相似文献   

5.
《楼市》2014,(Z2)
正国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1月北京计划成交经营性用地约210公顷,一季度还将陆续推出约150公顷住宅用地。由此可见,北京绝对没有停止土地供应的可能。在掌握中国楼市的那些专家学者大佬们看来,不管政府出台什么政策都是错的,都是要导致房价上涨的,这也是中国楼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最近国土部出台的关于特大型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政策,无疑又会成为这些人喊涨房价的有力理由。土地都停止  相似文献   

6.
陈燕 《东南置业》2014,(1):55-56
又是一年春好时。回顾2013年,它是地市复苏、楼市活跃的一年,也是楼市调控政策思路开始转变的一年。福州楼市在全国楼市基本面向好的大背景下,自住性需求不断释放,改善性需求持续增加,市场不断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2011年房价一通猛降之后,通州楼市正逐渐重新获得购房者青睐,北京楼市也露出些许回暖迹象。 但业内人士认为,在楼市调控政策不变、买方市场仍是主流的情况下,即便出现短暂“小阳春”,也难以改变楼市调整的大局,北京房价下行的态势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8.
对2006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发展,伟业、中原两大代理机构都认为,2006年国家将施行适度微调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在2005年良好的市场状况下,2006年,发展商及购房者将保持乐观积极的预期。中原地产认为,2006年市场将会出现集中供应的现象,2005年抑制的需求也将释放,住宅销售价格将继续上升,但增长幅度将继续放缓。伟业顾问认为,2006年北京新房市场将出现总体上供不应求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的潘石屹最近公开宣布:未来几年将不做住宅产品,专心商业地产。潘石屹认为,目前商业地产的开发成本只比住宅高60%-80%,回报却是住宅的两三倍,租金上升态势也较明显。因此商业地产市场前景看好。这显然不是个别现象。总括来说,2005年的楼市有点冷,尤其是下半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愈收愈紧后,而商业地产在2005年被激活了,越来越多的资金从住宅用房转移到商业房地产领域,商业地产全国飘红。  相似文献   

10.
历经一年多的宏观调控政策变动,历经了春夏二季房展会的冷清,“楼市何时能走出观望期“成了众人讨论和争议的焦点,而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把北京楼市的“晴雨表“秋季房展会作为验证答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以来,接连不断的宏观调控政策以“连环掌”的方式打向已经连续数年火热的房地产业,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三剑合舞”,砍向投资过热的楼市与过高的房价。虽然这一系列调控措施没有剑指商业地产,但是,属于投资型产品的商业地产在此背景下无疑也会受到牵连。  相似文献   

12.
相声     
《楼市》2013,(Z2):63
2013年,实为房地产业"转承之年"。在龙年楼市行情整体清淡的大背景下,令许多业界人士始料未及的是,2012年末乍现的"翘尾行情"似乎盘活了楼市僵局;年后的"小阳春"如约而至,也改变了市场预期。一度处于水生火热的开发商们找回了昔日霸气,大佬任志强的"3月暴涨论"更是让人对2013年的楼市充满遐想。然而,随着年初各地房价上涨的态势持续升温,部分城市住房公积金贷款紧缩、房产税扩容和新一轮调控政策即将出台等传言不绝于耳,转瞬之间,地产业又行至一个充满变数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3.
楼讯     
京沪渝等17个城市均不同角度微调楼市限购政策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自去年下半来以来,包括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17个城市出台了不同的微调政策,内容涉及限购门槛、普通住宅标准、放宽公积金、税费优惠及购房补贴等。  相似文献   

14.
《北京房地产》2006,(1):4-16
转眼又是一年。 2005年,人们历数北京房地产走过的每一个脚印,不得不感叹:这是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一年。 市场观望、新盘减少、成交量放缓……众多楼市现象随着新政的影响就此衍生出来。 “国八条”一出,房价成本公开、期房叫停、商业地产调查等政府新举措的讨论让京城房产市场再掀波澜。 随后,地产大亨们的强强联合与争夺“地王”无疑是新政影响下的选择.纵观“榜单”而声讨房地产商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老百姓对房产中介不诚信的问题更加愤慨。而北京市政府出台的预售商品房网上签约制度,则是政府出面整顿市场的一项不小的举措。物业行业也不消停.法警上门强制执行收缴物业费,瞬间风起云涌。 一个个事件都曾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并且每一次都如同地震降临,使地产界“抖三抖”。 尽管如此,展望未来之时,人们依然心潮澎湃,情起神动。 未来,楼市玄机之跌宕起伏并未因年度的终结而告罄,政策效力仅是初显端倪。 回顾2005年北京房地产业,展望2006年京城楼市,本刊记者集体出击,与业界人士共同数脚印,探知未来。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终于落下了帷幕。回眸一年的楼市,我们发现,2005年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频出,政府、开发商和消费展开激烈“博弈”的一年,是市场跌宕起伏、调整变革的一年,更是对整个房地产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一年。  相似文献   

16.
苏秦 《上海房地》2012,(1):42-44
2011年11月30日,央行突然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三年多来央行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之后,大型金融机构由215%的历史最高水平降至21%.中小金融机构由18%降至17.5%。这一政策变化,引发各界强烈关注和热议。在中央坚持楼市调控政策不放松的形势下,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楼市将有怎样的影响?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历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楼市的影响,并结合当前货币政策变化和楼市面临的特殊环境提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为代表,上海、青岛、济南等城市近期都推出了自己的限购政策,这样,通过“限购”抑制不合理的需求,通过加大保障房建设增加供应成为本次楼市调控的主要特征。从民众对限购政策的反应看,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种以户籍为主要依托的限购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歧视。以北京的政策为例,北京户籍的人最多可以拥有两套住房,...  相似文献   

18.
简言 《东南置业》2011,(2):44-45
如果说,土地拍卖能够折射出楼市的冷暖,并反映出开发商对市场前景预估。那么,从福州市2011年开年的土地首拍、二拍情况来看,似乎都不乏热闹、也不缺亮点。面对国家住宅政策调控的大背景,开发商们依然踊跃拿地,到底是看好后市、不差钱?是趁观望之机进场拣便宜?还是与开发商对通胀预期有关、希望通过拿地防止资产贬值?  相似文献   

19.
余芳东 《数据》2010,(1):22-23
金融危机令全球房地产市场回暖异常艰难。在鼓励住房消费及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国内楼市“异常”繁荣,北京房地产市场V型反转,临近年底,房地产政策收紧倾向明显。2010年房地产形势会怎样发展?本期我们分别从全球、中国和北京的角度盘点2009年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并判断2010年房产夫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二手房市场     
近期,北京市二手房市场渐渐走出新政实施带来的后续观望期,市场行情日渐回暖,“金九银十”成了二手房市场回暖的转折点。而与此相对的是一手楼市的相对疲软,楼市仍未走出观望期。虽然北京二手房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启动也就是两三年时间,但是在政策和市场双重支持下,再加上庞大的存量房,这一市场没有理由不快速增长。2004年北京二手房市场的成交量在4万套左右,中大恒基市场研究中心预计,2005年北京二手房交易量将直逼5万套大关。可以预计,在未来3-5年时间内,北京二手房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成交量将持续增长,二手房市场较之一手楼市的率先回暧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