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政府行为的国际分析(一)美国模式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的住房金融制度受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分业经营的严格限制,只能由以短期储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储蓄机构向个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有限的资金来源使  相似文献   

2.
抵押支持债券(MBS:Mortage—BackedSecufity)是最早的资产证券化品种。最早产生于60年代美国。它主要由美国住房专业银行及储蓄机构利用其贷出的住房抵押贷款.发行的一种资产证券化商品。那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是如何呢?他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本文将作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3.
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作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不是住房金融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实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国家只是少数。美国的抵押贷款证券化起步最早,从7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丰富的住房抵押二级市场。此外,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法国、丹麦等国也于8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7年3月成立楼宇按揭公司,从而迈出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4.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兴起于70年代的美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住房金融市场上的重要筹资工具和手段。随着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住房金融亟待发展,而借鉴和发展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正成为中外住房金融界人士的共识。所谓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把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转化为抵押贷款证券,然后通过出售证券融通资金。主要做法为将银行所持有的抵押贷款,汇集重组成抵押贷款组合,每个组合内贷款的期限、计息方式和还款条件等大体一致,通过政府或保险公司等担保,转化为信用等级较高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  相似文献   

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新兴的金融产品.已在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实施。通过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特征的讨论和不同模式的比较,揭示了我国现阶段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利条件和障碍,分析了该种金融产品在我国的实践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的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所以急需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文章结合次贷危机分析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模式,指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模式.但是需要从次贷危机中吸取一定的教训,使得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住房抵押贷证券化(MBS)是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之一,自70年代美国发行首张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得到广泛运用,促进了发行国住房信贷资金的筹集,并使住房金融多元化竞争形势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8.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自70年代在美国出现后,20多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许多欧洲国家、日本、东南亚,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纷纷建立并发展了这一新的住房金融形式,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研究也方兴未艾,许多理论界及实践界人士认为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正蓄势待发。  相似文献   

9.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为了解决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流动性和住房金融资金供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国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以下简称MB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创新之一,目前已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构筑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主要途径。了解国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情况,对我国下一步开展MBS业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韩广智 《银行家》2006,(3):54-55
资产证券化的共赢博弈从一定意义上讲,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金融过程,在这个金融过程中实现资本结构和风险的优化配置,每个机构从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满足各个参与主体的自身利益要求。例如,建行是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它的主要比较优势在于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管理和资金回收,但是它无法承担长达30多年的住房抵押贷款期限, 因为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存款,不能实  相似文献   

12.
谢青 《中国金融》2000,(10):50-50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目前国外普遍采用的住房金融形式 ,它是以一系列的购房抵押贷款为标的资产 ,并以其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担保 ,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将资产群出售给机构投资者的融资活动。发展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可盘活大量长期性抵押贷款资产 ,提高其流动性 ,为房地产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实现住房金融的良性循环。它的推行必将对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实行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有利于改善我国国有银行资产的质量和经营效果。银行通过出售抵押贷款资产 ,一…  相似文献   

13.
谈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强 《上海会计》2003,(11):39-4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Home Mortgate Loan BackedSecuritization)是集合广泛的住房抵押贷款,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并据以融资的活动。它是资产证券化发行量最大的一种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住房贷款证券化逐渐成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构筑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主要途径。一、在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为金融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近几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住宅产…  相似文献   

14.
一、实行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将住宅抵押贷款按期限、利率等进行组合,以此组合为担保和抵押发行抵押债券以转嫁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1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所谓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以住房抵押贷款作为担保而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并投入流通的融资活动。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具备深厚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和前提条件的不足,使得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存在一定的金融制度障碍,为了更加理性认识中国发展MBS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进一步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MBS制度设计,笔者对发展MBS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超 《金卡工程》2010,14(3):306-307
近几年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成为备受我国学界和业界瞩目的金融创新品种。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始于2006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无疑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给刚刚起步的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敲响了警钟,住房抵押证券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为此,我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制度的根本,研究其在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建议,促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健康发展,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房地产金融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抵押贷款的证券化(MBS),这种金融创新业务最早出现在1968年的美国,80年代以来在北美及澳洲的一些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底美国各类二级抵押市场的总规模已近8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国家金融资产的1/4。其中,以住房贷款为背景的抵押债券市场的规模为1.6万亿美元。MBS作为资产证券化(ABS)的一种重要形式,使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价值由一般的资本形态转变为具有完全流动功能的资本性证券。这有助于实现抵押资金的再分配,解决银行资金来源与应用不对称的问题。商业银行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同时,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较安全的长期投资品种。对于我国这个住房金融业相对落后的国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其实质是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当前,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任重而道远,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虽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具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外 部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必须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创造各种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9.
聂冰 《会计师》2008,(8):25-27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既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创新之一,也是房地产创新的动力,目前其已成为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构筑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主要途径。本文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入手,论述了住房贷款抵押业务的经济功能,并提出了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理论分析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它是以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为基础,由金融机构或特定证券机构将其进行包装组合,在信用机构的担保下,向社会发行一定数量有价证券,以实现进一步融通资金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