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均提出构建与发展"和谐社会"的理念.本文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法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与作用.提出了如何用"和谐法律"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当前,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立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指导,以环保法为主体,同时包括了一些单行法律法规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但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值得我们反思。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应首先完善农村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立法,制定一部规范农村环保的单行法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执法、健全司法机制,构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深化改革,消除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性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制度创新,构建"四主型"的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类产权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坚实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已严重威胁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分配问题已成为决定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成败的关键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我国当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非合理性贫富差距的扩大。康德分配正义理念为我们消除非合理性贫富差距,保障个人权利,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和规范。康德的分配正义理念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于婧 《经济研究导刊》2009,(34):226-227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社区教育活动有着其他社会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功能。社区教育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中产生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保障学习权利、促进社会公平、体现人文关怀、优化人力资源、提升人的素质。加强社区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以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构建社区教育的新体系;加强立法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为社区教育提供发展依据和法律保证;完善管理体制,统筹各类资源、拓展经费渠道、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的概念是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核心,也是构建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基石,更是研究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起点。如何科学构建法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考察资源的原始字义和自然资源词义的演变的基础上,认为,法学意义上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存在于自然界或处于自然状态,可由权利主体直接支配或享有特定法益的、具有相对稀缺性的天然形成或生成之物的总称。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然而"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在我国的产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发展背景和演变过程, ‘本文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和谐社会理念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演变过程的三个阶段,具体阐述了和谐社会理念在我国提出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薛前强  张迪 《经济论坛》2022,(2):146-152
低碳经济因全球变暖、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碳过度排放、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而受到关注.低碳经济、绿色金融是迈向美丽中国的重要进路,但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规则立法,仍存在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分散、可操作性不强、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为保障和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应当构建并细化低碳经济法律规则体系,从执法意识、执法效率、执法监督等多个层面完善低碳经济执法制度,运用激励性规制和抑制性规则双向策略,把低碳要素融入企业行为规制整体框架中.  相似文献   

9.
法律援助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证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切实得以实现,对于那些因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各项诉讼费用和法律服务费用的公民,无偿提供各种法律上的帮助,以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法律制度。在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法律援助工作者也要秉承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工作理念贯穿到法律援助工作的全过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维护社会安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权是指社会成员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经济保障和物质帮助,以维持一定生活水平需要的法律权利。社会保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是保障公民充分享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获得主体自我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低,农民的社会保障未全面覆盖,绝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得不到充分实现,这已经成为和谐社会不和谐的音符。  相似文献   

11.
"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八个方面具体探讨了"rather/和"fairly"的词义差别,以及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3.
刍议环境税的"大棒"与"胡萝卜"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境税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框架下提出的重要税种,而且在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实施很多年。目前环境税的开征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提上日程。鉴于西方实施环境税的经验,本文认为,政府在征收环境税时,应注重其大棒与胡萝卜双重效应,分析其短期与长期效应,权衡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税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要成为“传承”的理由,“永恒”是唯一条件。如一墅一宅因纯美传承;珍宝美钻因罕有传承。“永恒”从来是我们在世间万物更迭中追求的永不落幕的篇章。2008年11月8日,一场难得的“稀世、永恒”赏鉴盛宴在合生帝景山庄揭开序幕。  相似文献   

15.
七年 《新经济》2011,(9):70-71
可以说。有了ifttt。Qrobot将再也不会只是个玩具。因为ifttt一脚把Qrobot蹋进了未来。  相似文献   

16.
苏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始终是中国经济的热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端于苏南的乡镇企业,成为江苏经济的半壁江山,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90年代初期因浦东开发带动的外资涌入,使这里的外向型经济独领风骚;20世纪末乡镇企业的民营化改制,为苏南经  相似文献   

17.
2010年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议共设立了四个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思想论争与超越左右、当代学术生产与现实关注。  相似文献   

18.
说"诚"道"信"     
  相似文献   

19.
徐翔 《开放时代》2011,(3):46-60
"家国论"可谓儒家政治学说最根本的部分,它往往也被认为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最大障碍。本文由乔治·莱考夫的道德政治论出发,借由其关于基于家庭的两种道德模式——"严父模式"与"慈爱父母模式",考察儒家(孔孟)的"家—国"观。作者试图指出,儒家的家国观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民之父母"观念更接近莱考夫理论中反权威的"慈爱父母模式"而非"严父模式"。由此,作者尝试从权利和道德两个面向重审"国之本在家"的意义,及其可能启示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的政府推动型城市化呈现出两种特征,即政府的“全能”与城市化的“失灵”。政府的“全能”表现为行政干预因素在对城市规模确定、城乡要素流动和城市化道路选择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城市化的“失灵”即表现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曲折、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的要求和低于世界同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