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刘颖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8-79
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现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审美活动和理性的美育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这是实施美育的意义所在,也是开展美育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邬红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5):121-122
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在高校加强素质教育中具有文化承传、道德教化、科学教育、健康心理、创新思维和美育等教育价值.应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孙厚才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1999,(4):35-36
审美教育应纳入到提高大学生素质这一系统工程中,审美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同时亦为提高大学生素质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5.
姜淑香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4):35-36
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强调学生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因此,要重视其美育教育,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6.
美育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彦锐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16(3):86-89
人文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力量。美育具有净化情感、陶冶心灵、升华精神的目的,与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美育的感性教育作用与令心灵解放的功能是打开人文教育的通道;美育的情感教育作用是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对理想全面和谐的人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浅谈多学科院校的艺术专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正朝着文理结合、技术与人文并重和多学科、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结合目前多学科性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人群特点、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存在的问题及现状,从艺术与人文结合、艺术与审美教育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梁萍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2):77-80
音乐不仅具有抒发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有利于精神明建设,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特定的作用。但当前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因种种原因而发展滞后,有必要转变观念、强化师资、丰富教学栽体,建立健全音乐艺术教学研究体制,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认真发展大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9.
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软肋”。本文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在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讨如何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孙厚才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审美教育应纳入到提高大学生素质这一系统工程中,审美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同时亦为提高大学生素质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高淑敏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6(3):14-18
高职教育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职业素质教育。本文论述了素质构成与素质教育的构成;在高职教育中如何系统地实施素质教育。重点阐述了如何实施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生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教育。 相似文献
12.
王莉莉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7,33(5)
高职院校要从中国人才素质培养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倡导鼓励人文与职业兼济、审美和技能融通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大力营造校内外审美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积极搭建学校开展审美教育的平台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提高审美教育实效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姚文兵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123-124,140
美育对塑造大学生专业人格美的意义表现为促进人格的提升、培育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科学的审美判断标准。艺术教育是大学美育的重要方式,而专业审美教育是大学美育的特殊构成。 相似文献
18.
19.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作为美术专业课程的本身又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专业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李敏 《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4):87-89
实施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忽视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