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首先基于非竞争型区域环境投入产出模型,估算2002-2007年新疆国内外贸易中的隐含碳,分析了贸易隐含碳的行业分布特征及新疆贸易隐含碳的失衡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国内外贸易对新疆均造成碳泄漏,但绝大部分碳泄漏来自国内贸易。运用两地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模拟分析显示,国内贸易有助于显著减少新疆本地的CO2排放量,特别是中间投入品的贸易往来对新疆的环境正效应更大。但由于新疆目前的贸易模式不利于本地区的节能减排,因此不可盲目扩大国内贸易规模,应从降低资源型产业的能耗强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着手,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贸易结构低碳化调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利用OECD公布的我国1995~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可比价调整,对我国17个产业的内涵能源密度、出口含能量、净贸易含能量进行测算,并对出口含能量的变动进行因素分解,以考察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消耗问题。结果表明,我国的内涵能源密度在1995~2002年期间持续下降,但在2005年有所回升;出口含能量在2005年大幅增加,不过我国一直为能源净节约国,而且出口规模因素是出口含能量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美贸易与气候变化——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贸易的全球化对人类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碳泄漏问题成为环境与贸易冲突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体现。本文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计算了1997~2007年中美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美贸易使得美国的CO2排放量减少了2%~4%,中国增加了14%~20%,全球增加了2%~4%。因此,在设计国际气候制度时应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美国应该为中国的部分CO2排放负责,中国应提高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并且在环境与贸易利益方面做出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4.
杨琴  袁永科 《特区经济》2012,(10):51-53
北京市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2000~2010年,工业单位GDP能耗下降了66.83%。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2%,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因此,研究北京工业能源效率提高,即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因素,是完成相应目标、制定合理政策的基础,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基于北京市2000、2002、2005、2007年投入产出表及2010年42部门投入产出延长表,在全面分析了工业内24个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后发现2000~2002年、2002~2005年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都是有效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因素;2005~2007年结构调整发挥作用;2007-2010年技术进步发挥作用,并简单预测了北京市完成"十二五"规划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就是进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气候问题也成为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对2002-2010年中国工业部门出口隐含碳做了测算,研究发现我国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2002年,我国净出口隐含碳4.88亿吨,到2010年增长到13.88亿吨,增长率高达184.43%,出口隐含碳较多的部门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此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出口隐含碳和出口贸易结构(行业对外贸易依存度、行业内贸易结构和行业对外贸易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隐含碳及出口贸易结构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贸易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以减少CO2排放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MMIA)法对河北省碳排放强度结构进行了数量论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北省碳排放强度的最终使用结构中,投入技术减排在总的碳排变化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或改变投入结构对碳排总强度的减小非常关键。在总产出结构中,单位总产出能耗的下降是碳排下降的主因,而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对减排是不利的,尤其是结构变化的负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贸易与气候变化体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影响一国排放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基于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GTAP8最新数据库,本文计算了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和2007年贸易内涵碳流向。结果显示,发达国家主要是贸易内涵碳净进口国,发展中国家主要为贸易内涵碳净出口国。中国是最大的内涵碳输出地,贸易成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驱动力。电力行业与运输服务业是排放贡献最大的行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运输服务业等行业是内涵碳排放最高的行业。随着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比重下降,发展中国家比重上升,贸易发展和排放转移会由于发展中国家排放系数更高导致全球排放净增长。因此,在新的国际气候体制设计中要协调好贸易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国内要采取行动减少排放,并积极制定应对气候政策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许冬兰  董博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63-67
文章利用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对1997、2000、2002、2005和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值和生态逆差值进行了测算.从结果中可知,我国是典型的隐含能净出口国,显示了我国在巨大的贸易顺差背后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逆差现象,同时也说明了目前的贸易现状不利于国内的节能降耗.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文章以生态逆差值和贸易差额作为分类指标,将现有的产业分为“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及“禁止类”等四类,并针对这四类产业提出不同的绿色贸易政策,以便更好地实现基于节能降耗的绿色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9.
提升制造业出口的国内技术含量是中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内涵。本文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从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两个维度对出口国内技术含量演变路径进行分解,刻画了"生产率门槛"效应对出口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机制。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本文提出"复合完全技术含量"和"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概念,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并测算了2002和2007年不同贸易方式、不同企业性质的出口产品复合完全技术含量、国内完全技术含量以及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国内技术成分)。通过分析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对不同类型行业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演变的影响,识别出中国出口产品国内技术成分提升的制约因素,并据此从贸易便利化和研发促进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6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还指出,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文章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出我国2007年和2012年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情况,通过测算得出我国2012年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的排放量整体高于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量。纺织、服装业、化学工业、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较为严重,尤其是化学工业和纺织业。针对此现状,进一步提出我国应该对贸易政策进行改进,实行更加完善具体的低碳化贸易政策,从而达到减少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排放,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隐含能出口的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出口贸易伴随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上升,隐含能出口给中国带来的能源环境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大量能源的隐性出口是否为我国带来了合理的利益是评价隐含能出口是否值得的关键。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了1997年、2002年以及2007年中国隐含能出口的就业效应,结果发现中国隐含能出口的就业效应随时间下降,从而揭示了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出口贸易对就业增加的贡献在不断弱化,而加剧我国能源环境压力的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目前多数文献采用投入产出表,我们基于UV表计算了中国进出口产品中隐含的碳排放.这一方法可以克服前者对隐含排放系数的高估问题,同时避免了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不得不将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等同于产品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带来的偏差.在“进口避免排放”假设下,2007年中国净出口隐含碳的数量为1779.32百万吨,占当年生产产品隐含碳的27.9%;从部门层面看,除农业外,中国都面临贸易国数量巨大的“碳泄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商品出口贸易中隐含了大量的碳排放。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贸易结构的措施,是否对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以钢铁行业产品出口为例,采用倍差法对我国实施的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的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能显著地降低出口隐含碳的增长率,相比未调低出口退税率的产品而言,调低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出口隐含碳增长率降低39%,因而出口退税政策能够显著影响出口隐含碳排放,从而可以把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节能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改进投入产出理论模型表达式,详细计算各种能源的CO2排放系数和国内直接碳排放强度矩阵,以此作为工具模型计算和比较中国29个行业的国内CO2排放量和这些行业部门出口产品在国内的排放量,最后提出以行业部门领域碳排放深度测算为基础的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5.
The problem of CO2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China. To analyze this issue, the present paper directly calculates emission factors for 15 industries in 2002, 2005 and 2007. We then examine a consumption‐based system and a single‐region input–output model to estimate China's embodied emissions during 2000–2009. Our results show that, when a consumption‐based system is adopted, China's emissions are lower than those reported by som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rapid growth in China's exports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China's rising total emissions. All countr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cooperation in improving their current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Furthermore, China needs to encourage trade in low‐carbon products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6.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has led to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 However, China is also challenged with a heavy environmental burden due to the massive carbon emissions transferred through trade. By splitting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to traditional trade and global value chain (GVC) activities, this paper uses an intercountry input-output (ICIO) framework to study the imbalances of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between China's imports and exports at different levels. We define the indices value added per embodied emission in imports and exports (VPM and VPX,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we find a large gap between China's VPM and VPX, primarily because developed economies gain much higher value added per embodied emission than China gained through exports in GVC activities. Then, we study how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China's VPM and VPX.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icative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DA) and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I (LMDI-I) approach reveals the total and bilateral-sectoral contributions of the driving factor effects to the changes in China's VPM and VPX. The results provide tailored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China's imports and exports.  相似文献   

17.
Over time, China upgraded its capabilities to such an extent that it requires less imported materials, components, and services to maintain its central role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Consequently, the domestic value added content of its exports has increased over time. Still, value added includes profits, which are partly earned by foreign capital owners, many of whom have set up operations in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Such profits can be repatriated, and do not directly enhance the living standards in China.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extent to which China's exporting activities have contributed to its 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 which is a better indicator of economy-wide living standards than GDP. Our results, based on input-output analysi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Chinese GNI of a yuan of Chinese exports from 2002 to 2007 was modest, despite a marked growth of Chinese GDP contained in such a yuan of exports. From 2007 to 2017, however, the continued increase of domestic value added per yuan of exports did actually translate into considerably higher contributions of exports to GNI. Decomposition analyses show that changes in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China's export bundle and changes in the shares of national income in value added were the main cause of the different patterns before and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相似文献   

18.
中日商品贸易中内涵能源的分析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从国家、部门和重点行业三个层次定量研究了中日商品贸易中的内涵能源问题。分析表明,2000-2007年中国一直是内涵能源的净出口国。对比日本同类部门,中国的部门生产倾向于更多的能源要素投入和对高能耗部门的依赖,间接反映出由生产技术特征决定的投入结构还处在较低水平。这些部门产品在出口的同时也向进口国转移了大量的内涵能源。相比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对于中日内涵能源进出口发挥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云凤  赵忠秀  王苒 《世界经济研究》2013,(6):54-58,86,88,89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对全球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和气候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生产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模式有很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需要考虑贸易伙伴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差异。本文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并比较其生产和消费排放责任后发现,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占中国碳排放的11.77%~19.93%,中国的生产碳排放从1995年的29.2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70.8亿吨,而消费碳排放在1995年和2009年分别只有24.7亿吨和61.8亿吨。文章进而采用结构分解分析和碳排放贸易条件解释这一现象,并将其具体到主要贸易伙伴,从而证明目前的国际碳排放核算体系引起了消费和全球生产系统的分离。经过贸易调整后的基于消费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不仅可为减排责任的分担提供一个新途径,而且可为利用贸易政策实现减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