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规模生猪加工企业目前主要采用松散型契约的垂直协作模式,但随着消费者偏好逐步从价格转向质量、肉食品质量控制相关法规日趋严格、生猪价格波动频繁、生猪散养成本提升以及生猪加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产的专用性逐步增强,松散型契约垂直协作模式的交易成本逐步增加,制约了规模生猪加工企业的发展,本文认为规模生猪加工企业适宜采用以垂直一体化为取向的紧密型契约、战略联盟和纵向一体结合的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2.
食品供应链中紧密的纵向协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涉及纵向协作的理论有很多,但通常都是被独立应用的。本文对一些主要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述评,指出不同的理论观点往往是互相补充的,要想全面地分析纵向协作的演化本质,需要将这些理论综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将交易成本理论拓展到非典型的农地产权交易中,从一个新的视角探索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及其治理问题.首先介绍了关于交易成本和契约治理的基本观点及其拓展,进而分析了征地过程中农地资产专用性的变动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农地集体产权残缺表现及相关的机会主义行为,最后,提出了市场化条件下农地交易契约关系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制度经济学理论,首先阐明土地契约的概念及其三种基本类型,以及影响土地契约选择的决定因素。其次从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程度、不确定性程度及交易频率的角度,分析了兵团土地契约在理论上具有的形式。最后从联动契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实际的兵团土地契约形式与理论的兵团土地契约形式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当前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前沿的组织创新形式,现有文献对其概念内涵、组织边界与增效机制的探讨仍不甚深入。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本文重新定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概念并阐述其内涵特征,探讨其纵向一体化组织边界,分析其增效运行机制,最后选取安徽省粮、蔬、牧、渔4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中国农村纵向产业融合的高级形态,具有产业链多元交叉融合、高度专业分工与紧密形态下要素共享三大特征,其纵向一体化组织边界源于中间品市场的产品定价与交易成本,并通过内化纵向外部性与化解双边际效应获得产业及供应链整体效益提升,契约分工、收益链接与要素流动是促进其增效的主要运行机制。最后,本文提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具有结构成熟化、运行规范化和联合主流化等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6.
当前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将数量巨大且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并融入到现代供应链系统中,从而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紧密纵向协作和一体化。本文首先建立一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然后通过一系列仿真实验,探讨在不同政府监管情形下,供应链的组织结构演化过程及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影响,进而得出供应链的组织结构越趋于紧密的纵向协作,越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食品产业纵向联合、供给链管理与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食品农产品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食品产业的稳定发展 ,对于拥有 1 3亿人口且其中有 8亿农民的我国来说 ,具有战略性意义。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 ,农村就业与农民收入 ,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目前 ,我国政府除了积极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外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现代物流也已作为食品产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现代物流与世界发达国家早已出现的食品产业纵向联合及食品供给链管理是相关的。食品产业纵向联合 (VerticalCoordination)是指食品产业中具有投入—产出关…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链组织演化可以促进标准化生产、契约合作和利益联结,有利于解决农户生产的投机行为、信息监控低效和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短缺。本文作者结合农业产业链组织演化趋势,设计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的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双约束机制,包括"生产过程干预与质量信息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与质量信号传递"的信息效率内外约束机制、"契约关系管理与质量利益共享"和"质量声誉治理与行业信任供给"的激励相容内外约束机制,双约束机制协同可有效治理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9.
我国肉牛养殖户纵向协作形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吉林省和河北省部分肉牛养殖户为例,对影响农户纵向协作形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交易成本是养殖户肉牛销售渠道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价格有保证程度、市场能否及时销售的风险程度对有一定饲养规模的农户(年出栏10头以上)选择销售渠道具有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运输成本及风险程度、销售中的损失具有负影响;而农户饲养规模(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对销售形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交易成本较农户自身特征和农户生产经营特征对农户纵向协作形式选择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林长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能够有效解决林草资源保护的内生动力和长远发展问题。关于林长制制度改革的理论主要包括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说、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同时也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博弈论等概念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我国林长制改革的主要阶段包括林业管理制度失灵阶段、2017年之后的需求诱导式的局部制度变迁阶段和2021年之后供给主导式的全局制度变迁阶段。林长制制度效应显著,首先解决了原有制度的横向交易成本过高、纵向政治势能不足、内部职能差距悬殊等问题,同时也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发挥间接效应,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改制、运行、监督、维护等成本。虽然我国林长制改革通过制度变迁暂时达到了均衡点,但是改革仍可能存在“无限政府”、制度供给过剩、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继续深化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