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传统就业体制废除之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率表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这种现象与我国非均衡的经济增长路径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从非均衡的经济增长视角出发,分析就业增长率的变化。以便于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炜栋 《特区经济》2013,(10):177-179
以多部门经济模型为框架,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率的平均贡献,定量分析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探讨了它们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李光明 《特区经济》2009,(11):195-197
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乌鲁木齐市各产业产值就业弹性数据清晰地阐明了两者关系密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所能吸收的劳动力非常有限,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当前宏观形势严竣,在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必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动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和产业绩效相互影响。虽然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在拉大,但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对较快,因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在缩小。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1996—1998、1998—2002、2002—2008、2008—2009年四个时段就业构成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差异,发现劳动力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结构效应虽然不如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大,但仍然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结构红利"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More结构变化值分析,就其经济增长率对More结构变化值的回归分析表明,1978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率变动呈正相关关系。EG两步法分析得出,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各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依次是:第三产业、建筑业、工业、第一产业。最后,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赵聪 《改革与开放》2016,(16):21-23
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在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时,选取1986-2013年Moore指数作为产业结构变动的测量指标,并以同时期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就业弹性分别作为衡量消费、投资和就业结构的指标,建立产业结构变动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消费和就业对于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有正向影响作用,投资有负向影响作用,其中就业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并对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新疆既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又面临就业压力的严峻形势。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协同系数、结构偏离系数等方法,结合国际标准模式,对1978年-2012年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特征与关系进行分析,结论是: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且两者变动协同性趋差,劳动力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反应敏感度下降,且灵活性和产业适应性渐低。为提高新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同性和和谐度,本文提出应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入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创业、就业与产业升级、转移和承接相互促进,逐步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和谐增长。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协整检验模型、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方法对上海市就业弹性系数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就业弹性系数上升,促进了上海市就业增加。近年来经济增长及第二产业的发展逐渐进入了稳态,对促进就业的效应出现了边际递减,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劳动力产生替代,影响了就业的稳定性;长期趋势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强于二产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会增强。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事实经验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1978—2017年数据,考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拉动作用。研究发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产业结构贡献已经转变为"三二一"的形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当国内生产总值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 01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至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是在各产业之间表现有所差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没有形成持续的驱动力。最后,针对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互动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经济增长速度快,2014年全国领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也大。通过对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和从业人员流动状况,从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得到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明显不协调、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弱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其他两个产业等结论。并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但结构失衡依然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本文就劳动力转移对新疆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测算,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转移到高效率部门的再配置对总量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都有较显著的作用,并显示出与全国不同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这种效应的阶段性变化、产业差异及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孙烨 《特区经济》2011,(4):275-276
运用SSA模型对中国2001~2008年期间六大区域的就业增长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出各地的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程度,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中国六大区域在吸纳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丽艳 《特区经济》2011,(9):204-206
本文从宁夏产业结构的演变入手,通过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第二产业内部结构"重型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造成宁夏就业规模难以伴随经济高增长而不断扩大的症结所在,并据此提出了一条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疆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力;同时,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产业结构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相比,层次明显偏低,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不匹配,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新疆的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均呈正相关,尤其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强劲,但新疆越来越"重"的工业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第二产业的就业效应,新疆城镇化进程缺乏现代服务产业的支撑。因此,实施以就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促进新疆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新疆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奥肯定律"在中国存在着失灵现象,即高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伴随着高的失业率.在"奥肯定律失灵"背景下,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问题就更为突出.为了解决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难问题,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质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人口就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6.
宋艳菊  谢剑锋 《科技和产业》2010,10(2):35-37,5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是考察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的不协调性问题,利用1978-2007年相关数据,采用结构偏离度、就业吸纳弹性等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二元经济体制惯性、资本密集型主导、科技含量低等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秦琴 《特区经济》2009,242(3):208-210
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渝东北地区是重庆市"一圈两翼"新的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个区域,具有三峡库区的特殊性,是重庆市产业发展最为薄弱、就业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以该区域展开研究,在对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渝东北地区产业、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从而培育促进重庆市产业整体协调发展的东北翼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陈君 《新疆财经》2008,(1):40-44,56
当前新疆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拉动就业有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日渐突出,致使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本文对当前新疆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预测,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卉  李彬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0):156-160
文章运用回归分析法,比较分析了制造业结构变动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技术型人才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作用最大,大学生作为技术型人才主要来源,制造业整体就业结构需求直接受着大学生专业结构的制约,制造业结构变动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变动.笔者认为,伴随制造业结构变动,改善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合理进行学科专业设置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使用1978—2008年山西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和产值数据,运用回归模型以及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山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表明:山西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要解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矛盾,缓解就业压力,必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