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银行家     
银行卡跨行消费免手续费 银行卡在ATM机上跨行取款,由于发卡银行每笔交易要支付给有ATM机的银行4元费用,因此,目前建行、农行和招行在持卡人跨行取款时要缴纳每笔2元的费用。但是根据国际惯例,在商场、饭店等商户的POS机上消费时,是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的。而且各家银行还都有一套办法鼓励人们使用银行卡在POS机上消费。北京市从1月18日起,开展为期两年的银行卡有奖消费活动,每周都将有幸运的持卡人出现。 据悉,到2004年末,银行卡同城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9%,异地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0%;到2008年,达到全市商户90%能够受理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5%左右,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创建良好的用卡环境。  相似文献   

2.
互动问答     
《黑龙江金融》2014,(2):76-76
ATM跨行取款每日有限额吗?有,每日限额2万元。ATM跨行取款手续费如何收取?按笔收取,每笔跨行取款手续费一般为2元。目前,黑龙江省内有12家银行的借记卡全部或部分免收持卡人ATM跨行取款手续费,分别是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东亚银行、哈尔滨银行、营口银行、内蒙古银行、龙江银行、昆仑银行、省农信社。  相似文献   

3.
十一家银行的借记卡ATM跨行取款免收手续费ATM跨行取款手续费按笔收取,每笔跨行取款手续费一般为2元。目前,黑龙江省内有14家银行的借记卡全部或部分免收持卡人ATM跨行取款手续费,分别是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东亚银行、韩亚银行、哈尔滨银行、营口银行、内蒙古银行、龙江银行、昆仑银行、省农信社、民生银行。其中,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省农信社、韩亚银行四家银行的借记卡在全国的ATM机上跨行取款全部免收手续费。  相似文献   

4.
《华南金融电脑》2006,14(6):51-51
交通银行近日发布公告,从六月起,该行将对太平洋卡持卡人收取每笔0、3元的跨行查询费。交通银行成为首家将收取该项费用的国内银行。值得关注的是,交行此举并非“孤军深入”,来自市场的消息显示,中国银联已决定从今年6月1日起收取跨行查询交易手续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也将陆续加入收费队伍。  相似文献   

5.
毛飞 《金融博览》2006,(6):33-3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近日在网点发布收费公告,将于6月1日起开始收取跨行查询费,每笔手续费0.3元。单从经济角度分析,这次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的实质是金融机构分摊成本和中间业务创收,倒也并非完全没道理。目前跨行查询已经占到跨行交易总量的一半以上,占用了大量系统资源;而发卡银  相似文献   

6.
杜红 《中国证券期货》2011,(11):182-183
近年来国内多家银行的ATM跨行取款手续费由每笔2元调至4元,引起舆论对银行服务收费问题的热议。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2009年7月开始的跨行转账手续费加价事件,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此次手续费加价的合理性,同时采用价格领导模型的市场模式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跨行取款手续费加价对公众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化解商业银行与公众关于此次手续费加价存在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内银行卡收费目前又成媒体与民众关注的焦点。根据5月18日工、农、中、建四大行发布的公告,从6月1日起,这些银行将对本行发行的银行卡收取ATM跨行跨境查询手续费,境内ATM跨行查询每笔手续赞0.3元。加上已于5月9日公告收费的交通银行,国内5家大银行6月1日起将全部启动对ATM跨行查询收  相似文献   

8.
最近,中国银联出台了新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于2004年3月1日起施行。新办法的特点:一是在费用支出依据上,ATM、POS分别按照交易笔数、金额固定支付费用;二是在代理行(收单行)、中国银联、发卡行三者利益分配上,ATM、POS跨行交易收益对象分别是代理行与中国银联、发卡行与中国银联;三是收益分配的来源上,ATM发卡行从持卡人取款交易中按每笔2元和交易额的1%收取,POS收单行从特约商户消费交易中按双方约定的比例或笔数收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新的跨行交易分配办法,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不利于调动商…  相似文献   

9.
一、银行服务收费的发展历程及引发客户投诉原因分析 1.银行卡服务收费的发展历程 2003年4月,工商银行率先收取2元/笔的跨行取款手续费及1%的异地取款手续费(每笔不低于1元),其他银行相继跟进.其后,银行卡开户手续费、异地存款手续费陆续开始收取.  相似文献   

10.
《金融电子化》2006,(6):85-85
继交通银行于5月10宣布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每笔0.3元之后,工行与深圳发展银行也宣布自6月1日起对跨行查询收取手续费。工行欲收取的费用与交行一样,而深圳发展银行每笔为0.2元。  相似文献   

11.
继2006年部分省、市提高ATM跨行取款手续费标准后,2009年7月4日,深圳市三家商业银行宣布将ATM跨行取款手续费标准由2元/笔提高至4元/笔,引起一些持卡人和媒体的争论和质疑.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价格的差异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提价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ATM达到一定规模),应积极看待其提价行为.  相似文献   

12.
继2006年部分省、市提高ATM跨行取款手续费标准后,2009年7月4日,深圳市三家商业银行宣布将ATM跨行取款手续费标准由2元/笔提高至4元/笔,引起一些持卡人和媒体的争论和质疑。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价格的差异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提价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ATM达到一定规模),应积极看待其提价行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欧美国家ATM行业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非银行ATM出机机构、独立销售商(ISOs)、处理不同ATM交易层面的ATM交易处理商和提供机具维护的ATM专业化服务机构层出不穷。在国内金融市场,一批ATM运营商也通过为银行布设ATM的方式,与银行分享持卡人跨行手续费收入。专业化ATM运营商的出现,改变了银行仅将ATM设备作为成本投入的现状。随着ATM运营模式的优化及潜在盈利模式的出现,ATM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欧美国家ATM行业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非银行ATM出机机构、独立销售商(ISOs)、处理不同ATM交易层面的ATM交易处理商和提供机具维护的ATM专业化服务机构层出不穷。在国内金融市场,一批ATM运营商也通过为银行布设ATM的方式,与银行分享持卡人跨行手续费收入。专业化ATM运营商的出现,改变了银行仅将ATM设备作为成本投入的现状。随着ATM运营模式的优化及潜在盈利模式的出现,ATM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近来国内多家银行的ATM跨行取款手续费由每笔2元调至4元,引起舆论对银行服务收费问题的热议。本文对香港汇丰银行收费管理的良好做法进行了整理归纳,揭示了我国内地银行服务收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瑞红 《金融博览》2021,(15):60-61
2021年6月25日,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降低自动取款机(ATM)跨行取现手续费的倡议书》 (以下简称《倡议书》).《倡议书》中提到,同城ATM机跨行取现手续费标准下调至每笔不超过3.5元;取消异地取现手续费按取款金额一定比例收取的变动费用,固定费用与同城业务标准一致.《倡议书》实施后,ATM机跨行取现手续费显著降低,同城业务降幅10%以上,大额异地业务降幅达80%以上.据初步测算,预计降费让利规模约为每年40亿元.本次降费措施的落地将进一步推动银行业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促进市场良性竞争,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7.
事件背景近期,很多商业银行提高了ATM跨行取款手续费标准,从原来的每笔2元提高到每笔4元、网上银行转账费高涨10倍、加收账单打印费等,这让那些经常进行网银转账或跨行取款的客户增加了不小的成本支出。尽管作为企业,商业银行有产品定价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近期来.国内多家银行几乎在同一时间不约而同地将ATM跨行取款手续费由每笔2元提高到4元,引起消费者的诸多不满。7月28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已经配合银监会研究起草了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有关服务收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规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电脑》2010,(8):93-93
近日,广州等地均有媒体报道了四大商业银行以及招行、交行等银行对ATM同城跨行取款收取的手续费从2元上涨至4元。据悉,北京的同城跨行取款手续费目前仍为2元/笔,并未跟风涨价。北京各大商业银行如工行、中行、建行、农行、交行、招行及民生银行等均表示,目前同城跨行取款手续费仍为2元/笔。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金融》2014,(7):79-79
什么是信用卡?信用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银行卡。信用卡有几种还款方式?信用卡可通过八种渠道进行还款,为持卡人还款提供多种选择。(一)ATM跨行转账还款。ATM跨行转账还款解决了银行柜面排长队、网银需要电脑(或手机联网)操作、银行营业时间有限等多重难题,不仅7*24小时均可办理,而且转账资金实时到账,信用额度实时恢复。目前,全省超过4000台ATM可办理该业务,我省21家商业银行已开通了ATM跨行转账功能。(二)银联在线支付跨行还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