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鉴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网具备了中等网络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2010—2014年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流强度的变化及经济隶属度的演变,从经济流强度和经济流方向两个角度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相关性,分析两个经济增长极(北京市和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市的空间联系。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对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辐射力直接影响中原城市群的综合发展。分析郑州市首位度和经济拉动效应指标,发现其辐射力仍有待提高。通过发展经济,增强经济辐射力;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优势,增强教育辐射力;依托郑州特殊区位,增强交通辐射力等途径,可以提升郑州市对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双碳”目标下哈长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哈长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评价,进而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其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表明:2011~2020年,哈长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城市空间差异明显,综合承载力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H-H和L-L集聚特征,西南弱周边强的特征也较为明显。因此,提升哈长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必须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加大中心城市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哈长城市群统一大市场,打破市场分割,进而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发展正在突破"行政单元"约束而走向一体化协调,也由此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间的动态协同.现有文献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之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多有论及,但很少系统梳理两者之间的理论关联,更缺乏城市群视角下的异质性诊断.本文基于2012-2018年国内典型城市群15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诊断,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之于区域经济联系及其一体化程度的具体影响效应和异质性特征做了全面梳理,研究发现:(1)简单做整体观测,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似乎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显著负向影响;(2)进行样本分组后,该种负向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只体现于中西部地区、区域性城市群及经济联系相对松散城市群,而在东部地区、国家级城市群和强紧密联系城市群存在相反效应;(3)进一步做门槛诊断,该种负向影响仅存在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超越一定阀值后,在此之前反而会正向强化区域经济联系.由此,推动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与区域经济动态协同的关键在于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区间,同时也应当基于不同城市群的地域特征和行政约束,打造差异化的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框架和债务风险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会带动周边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群金融一体化的形成"这一逻辑,本文分别借助威尔逊模型和F-H模型,测度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能力与各个城市群的金融一体化发展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内存在金融资源分布与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各城市群不止拥有一个金融中心城市,十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能力虽然存在差异但均覆盖了各群内部所有城市;城市群内金融资源通过由金融竞争力较强的高梯度中心城市逐级流向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低梯度城市形成金融一体化关联。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村金融》2006,(5):65-67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城市数量最多、发展潜能最强的城市群,被誉为中国东部的“金三角”,也是世界公认的第六大都市圈。长三角区域主要大城市进入离心扩散阶段,对外围地区影响日益加大;外围地区城市功能不断成熟,与中心城市联系日渐紧密。中心城市及其外围地区共同构成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日益频繁流动正在引领长三角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仅从芜湖地区发展态势分析,目前该市与长三角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2005年全市利用内资的52%来自长三角,  相似文献   

8.
城市间经济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16、2021年为研究时间截面,选取城市常住人口数、GDP和城市间公路里程等数据,构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经济联系隶属度进行测算并展开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间经济联系具有明显的空间不均衡性,总体呈现出以合肥、芜湖为中心逐渐向外递减的规律,同时随着时间增长,各城市间交流和沟通不断加深。基于研究,安徽应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散型交通网络,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背景,通过对广州与珠三角其它城市间外联经济、地缘经济关系的相关分析与匹配分析,归纳出广州与珠三角空间经济联系的总体特征。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广州与珠三角其它城市的外联经济联系强度、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呈现中度负线性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304。匹配分析的结果亦表明,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与腹地区域之间出现了发展轨迹的渐近化、经济结构的趋同化,在今后的城市区域合作中,这种趋势必须加以规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背景,通过对广州与珠三角其它城市间外联经济、地缘经济关系的相关分析与匹配分析,归纳出广州与珠三角空间经济联系的总体特征.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广州与珠三角其它城市的外联经济联系强度、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呈现中度负线性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304.匹配分析的结果亦表明,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与腹地区域之间出现了发展轨迹的渐近化、经济结构的趋同化,在今后的城市区域合作中,这种趋势必须加以规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