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游青明 《改革与开放》2012,(24):196+198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方法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做是教和学的中心.“知行合一”与“教学做合一”都强调做,即行,“教学做合一”是“知行合一”在教育上的应用和发展.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在对“知行合一”的批判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概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理论的内涵,解析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合理因素及其历史局限性,论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现代价值:这一学说对于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我国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3月30日,“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谌贻琴宣布,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的2016年年会将于7月8日至10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据介绍,“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形成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把“知行合一”作为今年论坛主题的关键词,就是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更好地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凝聚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4.
黄孙勇 《浙江经济》2014,(19):58-58
环顾当今的中国,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行为选择日益多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祛恶扬善、激浊扬清的任务更显艰巨,“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也被赋予了更多时代的内涵。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5.
湖南早期共产党人在中共党史上曾一度辉煌,这与他们对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践行是有很大关系的。他们受过良好的“知行合一”文化教育熏陶,且志存高远,又非常重视社会调查。  相似文献   

6.
张胤 《魅力中国》2011,(2):180-180
王守仁是明中叶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宋明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同他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就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推崇遵循自然、知行合一的儿童道德教育观,凸显了儿童的道德主体地位,明确了道德生活实践对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价值,这对今天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伟 《魅力中国》2011,(8):287-287
《大学》、《中庸》中的“慎独”有三层意思:第一,“格物”时“慎独”。得吾之正,除己之偏。第二为“诚意”时的“慎独”,知行合一、最后为通达天命后的“慎独”:从心所欲,至诚无息。  相似文献   

8.
在《人民日报》关于“领导干部读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的调查中,认为原因在于领导干部“应酬太多”和“学养薄弱”的观点分别占到46.2%和40.8%。认为领导干部“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读书的网友。仅占13%。  相似文献   

9.
王晓慧  张晶 《新财经》2007,(2):58-60
“儒商”有标准么?就商人自己而言,心里一定有明确的标准,但在知行合一上能遵照内心这一标准的不多,陈建民算一个。而这正是他能够带领一个民营企业在垄断行业“重灾区”的能源业磕磕绊绊有所突破的内因  相似文献   

10.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具有可行性,将分解后的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通过项目体现出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验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对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升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更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要提升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使青少年群体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就要抓住“难点”精准发力,站稳“立足点”、扎牢“制度链”、加强“针对性”、保持“贯穿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应有状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此举一方面拓展了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内容,使审计工作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有了更为具体的抓手;另一方面,通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给地方官员戴上环境“紧箍咒”,也可以促进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尽职尽责,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3.
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必须正确处理“讲政治”与“讲政绩”、“武装”与“包装”、“权力”与“权利”、“官本”与“民本”四个关系,进一步增强党性,改进学风,转变作风,使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到与我们的事业相适应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丹凤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便民服务新机制,在全县范围内推行领导干部去向公示制,将领导干部当日工作状态进行公布,实行领导干部公务活动“透明化”,解决“人难找、事难办”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执行     
每个人每天都在执行,正是在执行中他才能成为他愿意成为的样子。战略的关键是“知”,执行本身就是“行”。知行合一,战略和执行才有生命力,决策者和执行者才会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国宇 《宁波经济》2001,(1):37-38
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正确定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直接影响审计的具体操作,尤其对最后的审计评价有重大影响。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业绩,通过审计分清是非功过。我们认为,就审计过的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领导干部对2006年哪些方面的改革最关注?据媒体报道,“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百余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第一关注”一栏中,2006年领导干部最关注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次是“机构人事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出现了“不作为”问题.为了避免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演变为新的腐败问题,使党员领导干部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的具体表现,以便为解决其不想作为、不会作为、不能作为等问题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9.
《廉政准则》的颁布,从制度上规范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不仅增加了条目。内容也有了新意。《廉政准则》的“52个不准”,详细列举了领导干部不准“在公务接待活动中的违规问题”、“公费开支和公车使用事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关准则”。以及涉及领导干部形象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身边工作人员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20.
张红 《宁波通讯》2007,(4):42-43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胡锦涛总书记大力倡导的“八种良好风气”,既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又是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操守的行动指南;既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又是实现领导干部作风转变的鲜明标志。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