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阐述的"资本"概念内涵丰富,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一般属性的资本,具有增殖性、流动性、竞争性和扩张性等特征,参与生产过程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特殊属性的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具有阶级性和过渡性特征,最终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资本现象,但是所体现的社会关系、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却不相同。正确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对于我们今天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运动和资本运营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略论资本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扬明 《生产力研究》2001,46(4):23-24,44
资本虽然是一种生产关系 ,但它具有直接表现为生产力的属性。本文试图通过论证“资本一般” ,来释解资本所具有的这种生产力的共同属性。文章不仅从多层面阐述了资本生产力的客观存在 ,而且论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生产力”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科学认知生产力是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当前在认识生产力的问题上去除泛化匡正认识的需要。科学认知生产力的要义就是要认知到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从马克思对生产力的定位、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性质的论述中理解生产力。传统的旨在通俗简捷阐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内涵的生产力定义因有助于我们科学认知生产力而可用,但有的定义中"征服自然"的思想必须修正而要回归到马克思使用过的"改变自然"的提法,进而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自然力危机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论证中,蕴含着资本对自然力疯狂役使导致自然力危机的思想。资本的贪婪引发自然力递减规律发挥作用,导致自然力短缺性危机的发生;该危机通过削弱生产力的能动作用、减少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耗竭财富的根本源泉从而将触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危机;马克思抑制自然力危机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自然力天然成本补偿的可持续利用思想、自然力跨期优化配置的计划控制思想和自然力复活性解放的制度变革思想。  相似文献   

5.
如何运用马克思对生息资本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来研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信贷资金运动规律,这是摆在我们金融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对进一步指导我国银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构建了分工发展的宏大框架,强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分工发展的客观规律,创建了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总体来讲,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一层分析框架;从分工内部来看,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相互促进、相互替代,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二层分析框架;从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内分工来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分工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这是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三层分析框架。分工的当代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分工发展理论提供了新鲜材料,可以尝试使用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对这些新分工现象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将马克思的生产力一般等同于物质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的特殊,一味强调人类征服、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忽略了自然生产力的价值和作用,引起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失误。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将自然界自身的自然力、人的自然力以及人化自然力看作自然生产力,并论述了其存在的作用。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马克思资本运动形态分类和资本循环运动理论的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无形资本这一独立概念;并运用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借鉴马克思关于资本分析的逻辑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关于研究无形资本基本框架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本文明这一范畴,并对此作了科学诠释。他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马克思的这一诠释对于人们历史地、辩证地和全面地认识资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的总流通过程。他认为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一种运动,即不断地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再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马克思所创立的这种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精辟地阐述了资本运动的规律。如果撇开它的资本主义性质和形式,对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资金的运动规律,提高企业经济效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生产力思想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内容,以往人们在研究马克思生产力思想过程中忽视了其自然生产力思想。在人类陷入严重生态危机的当代,重新审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既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理性逻辑必然,又是历史时代的必然。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社会和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呈现出巨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经济学鸿篇巨制《资本论》关于内涵型增长的思想极为精彩而深刻。首先,从资本积累的视角探究生产过程的潜能和内涵型增长路径;其次,从资本运动的视角探究流通过程的潜能和内涵型增长路径;再次,从货币资本作用的视角综合探究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的潜能和内涵型增长路径;最后,从提高利润率的视角进一步探究生产潜能和内涵型增长路径。马克思内涵型增长思想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凸显了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强力驱动作用,而且从马克思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创新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以至全社会享受到某一部门的"创新红利"。这就不仅为当今中国各个部门内部大力推进创新,而且为全社会一盘棋大力协同创新,从而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静态的生产力由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构成;静态的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构成。动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加工改造制作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实践过程;动态的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的矛盾运动过程,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蕴涵在四个环节整体之中。由此,我们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 一马克思论述的两种不同涵义的农产品垄断价格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落后于工业,从而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为前提的。一百多年前,当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发展状况确实落后于工业。这不仅表现在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慢于工业,而且表现在农业劳动生产力所达到的绝对水平低于工业。这两方面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前者是根据各自部门的增长率计算的,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各自每年劳动生产力平均增长多少,这容易比较,后者是根据两个不同部门所达到的劳动生产力的绝对水平进行衡量的。由于是不同的生产部门,各自生产的使用价值在质和量上都不好比较,因而也难以直接比较它们的劳动生产力的绝对水平的高低。若要进行比较,只能采取间接的方法,那就是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来加以判断。“如果一定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那末,这首先只是用另一种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两种理论观点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分属两种不同的理论分析范式。马克思经济学分析范式中"人力"不是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商品化并非是劳动者自己将劳动力资本化,可变资本只是资本家的资本,而不是劳动者的资本。舒尔茨等人在人力资本理论中将"人力"称为资本,只是意味着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又增加一种原本不为人知的生产要素,技术分析的需要是主要原因。加之该理论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与前提假定等方面的内在缺陷,将其植入马克思经济理论会导致两种理论范式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孙功 《技术经济》2002,21(11):29-31
一、邓小平关于"管理也是一种技术"的思想,为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生产力是一个由生产资料、劳动者、科技、管理、教育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作为生产力的诸要素,在其未结合时,仅仅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把它们合理地组合在一起,才能使其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实现这种转化的前提就是管理.只有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来协调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强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使生产力的整体效能得到放大.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离不开管理.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管理也是一种技术"的科学论断."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也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为此,他要求广大干部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要求工人阶级要用最大的努力来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知识.邓小平关于"管理也是一种技术"的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管理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启示我们,管理是现代生产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搞活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充分重视管理,把科学管理视为企业的第二生命.这一思想为引导企业抓紧变革管理、强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要研究社会形态转变在历史地缘位置上的跨跃式发展,以及大系统运动全过程中根本矛盾、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之间错综的复合关系。恢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地位,要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两种概括的同质性,区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与拜物教意识,研究资本国际运动的阶段性和经济长波的周期震荡。当今世界仍处在帝国主义的大时代,其第三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南北矛盾。基于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华民族复兴与帝国主义的扼制是中国道路的根本矛盾。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被动式的学习和主动式的自组织二者的周期性复合酿成迂回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资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主要有十种资本理论,照射和分析这些资本理论,有得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资本资金。把握资本概念时,既要把握其实体又要把握其本质;既要注重其自然属性,又要注重其社会属性;既要看到其一般性又要看到其社会性。马克思对资本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达到了资本理论研究的高峰,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他在《资本论》创作以前的五部经典著作中分别确立了自我意识本体论、感性存在本体论、社会实践本体论、社会生产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通过文本考察、形成依据、本质特征可以确证《资本论》的劳动本体论思想.一是《资本论》第一卷的"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的积累"五个部分展现了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二是"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是其'唯物史观'内在逻辑的必然""马克思'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方法论原则""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起源史的发现所给予的支持"与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具体—抽象性,共同构成其劳动本体论思想的三个形成依据、四个本质特征.对文本研究的结论证明:一方面马克思本体论思想发展轨迹、《资本论》创作的一系列严密论证以及劳动本体论思想的时代内涵足以证明《资本论》劳动本体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另一方面,资本的本质与来源、《资本论》创作的方法论足以证明《资本论》资本本体论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