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企业文化"可以看做是一种创业的企业文化.相比之下,尽管日本是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它独具特性. 多少年来,都是"日本企业文化"为人们津津乐道,甚至赞不绝口.不曾料到,日本共同社1月14日一篇题为"日本女性看重中国企业文化尝试赴华发展"的报道,把"中国企业文化"的话题提了出来,给了人们一个重新检视、重新认识"中国企业文化"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观点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所追求的固有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念体系"。战后几十年来,日本一批批优秀的企业,以其巨大的规模、雄厚的实力及出色的经营,造就了日本经济的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松下、索尼、丰田、三井、三菱等一大批国际化企业,就没有日本经济的今天。日本企业快速发展的奥秘何在?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先生,在深入考察日本企业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的最新成果,已经成为日本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企业文化亦即经营文化。尽管当今各界对  相似文献   

3.
李堃 《上海质量》2007,(3):35-36
日本<质量管理>月刊近期以"企业经营与现场力"为题刊登了经营管理专家远藤功关于企业"现场力"的长篇谈话,他以问答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日本企业在加强现场力问题上的理念和所作的努力.文章在阐述了现场力的涵义,以及日本的企业管理与商品生产的特色后,分别介绍了日本企业面临的选择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构建"强势现场"的条件,提高"现场力"的方法步骤,现场力与"可视化管理"以及如何培育强健的"经营体质"等企业经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4.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1982年,美国连续出版了四本关于企业管理的畅销书--《日本企业管理艺术》、《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追求卓越--美国管理最佳公司的经验》和《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四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  相似文献   

5.
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的标志,过去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它代表着可信赖的、微型的、精致的产品形象.但是2000年以来,日本企业接连发生产品质量缺陷、售后服务较差等问题,从沸沸扬扬的东芝笔记本事件,到发现三菱汽车的严重安全隐患,再到松下GD92型手机大规模返修,以及日航公司粗暴对待中国旅客等一系列事件,使得"日本制造"形象迅速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瓦解.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日本制造的产品以其优质、耐用、高性价比而闻名于世.国内许多企业,以日本企业为赶超对象,希望能早日打造优质的"中国制造"产品.但笔者作为咨询顾问走访了国内数十家企业后,深感国内企业界对如何达到世界一流缺乏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徐强 《企业经济》2002,(7):61-62
企业战略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后传到欧洲和日本,现在基本上形成了"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两种不同形式."企业战略管理"自引入我国后,尽管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九五"企业重点培训内容之一,但许多管理者对企业战略的实质仍然不清楚,认为就是一个"战略"与"战术"之差的问题,很多企业甚至对战略管理不屑一顾.在我国正式加入WTO后,笔者认为企业实行战略管理已经是非常追切的任务了,故在此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提高企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运用中国和日本上市公司2012~2017年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日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日本企业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中国企业.进一步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越强,这一现象在中国企业中并不显著;中国企业的融资能力并不会增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但是在日本企业中这一情况正好相反.比较研究旨在为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国家,文化有同源交叉之说.日本在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日本管理模式",中国随着改革开发与经济发展也逐步形成中国式的管理模式.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来简要讨论和对比中日两国的企业管理制度,并基于这些讨论和研究,提出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出雄厚的竞争力,在很多行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一些管理学家针对日本企业对美国经济的挑战,开始反省自身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并研究和总结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逐渐涌现出以通用电气"群策群力"模式为代表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立即被誉为"静悄悄的企业革命"和"现代管理的成功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