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海股市收益与波动的周内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市周内效应一直是金融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研究,但多数文献将收益与波动的周内效应分开来进行研究和检验,忽视了波动与收益的共生性,其结果缺乏严密性和说服力。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平行数据GARCH模型并给出了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而对上海股市收益和波动的周内效应进行检验,既反映收益与风险存在共生关系,又避免了分别判断收益和波动的周内效应所致的缺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股市价格波动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股市价格波动的成长性特征、周期性特征、易变性特征、政策性特征和心理性特征反映了目前的中国股市与发达国家成熟股市以及其他新兴股市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提醒我们中国股市的发展道路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稳健而高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4.
为了加快经济体制转换,健康推行对外开放发展政策,采用实证分析法,探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民币汇率作用下,市场化指数对股票指数产生积极影响,而对外贸易依存度对股票指数产生的影响为消极影响,该结果与资料整理分析结论相符。由此推断,人民币汇率的频繁波动,将导致股票市场产生大幅度变动,为此提出一些政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EGARCH-t模型,实证研究自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美两国股市的动态VaR值,并对两国的股市风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美股市均存在冲击的非对称性,股票指数收益率的波动呈现出聚集性和持续性;中美股市都存在风险低估的现象,且中国股市低估风险的程度小于美国股市低估风险的程度;中国股市的风险高于同时期的美国股市,其股票指数收益率的波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QFII及QDII制度引入后的中美股市联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股市最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2002年11月QFII制度及2006年4月QDII制度引入后,中国股市与国际主要股市的联动性也随之增强。美国股市作为全球最发达的股市,对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间的联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相关分析和单位根、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中美股市在QFII及QDII制度实施后的联动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之间的联动性正在逐步加强,投资者可以根据双方的股市的变化来预测股市的发展趋势。这一结论进一步表明,如何应对危机、保持中国股市的稳定已成为政策制定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美两国分别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以研究两国股市的联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两国股市收益率序 列建立时变系数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方法估计未知函数,得出两国股市的收益率序列随时间变化趋势,并得出变化曲线。同时,估 计结果指出次贷危机在两国联动性变化方面起到的影响。模型采用整体数据模拟两国联动性,弥补了分段模拟的...  相似文献   

8.
鸡蛋价格预警模型的构建中需要注意其生长周期及季节特征,并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基于中国鸡蛋价格的波动特征,宜用黑色预警模型构建其预警系统;预警系统中,选择鸡蛋价格波动率作为警情指标,以物价原则划分警限,根据ARIMA模型对鸡蛋价格的预测结果进行警度预报。预警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鸡蛋价格波动将会比较剧烈,警情较为严重,需要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及相关部门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稳定鸡蛋市场。  相似文献   

9.
我国股市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已走过了8年多的历史,但是,股市的异常波动却是影响股市正常运作的一大因素,股市的异常波动危害巨大,它阻碍了股市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调控,防止和化解由股市异常波动带来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0.
11.
机构投资者与股票价格波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偏好、作用、投资策略、交易策略、交易规模及机构投资者持有量与股票收益波动的关系,综述了机构投资者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将为提高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业务创新、投资管理等能力,促进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国际化、本土化、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混合分布假定(MDH),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与交易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交易量与波动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交易量对中国股市的波动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能力,非预期交易量比预期交易量对波动性的解释能力更强。但实证结果与国外成熟市场和理论模型的预测比较发现,中国股市存在特质性。考虑到交易量与波动性的关系事实上反映了信息披露、信息传递、市场对信息的评估与消化机制,因此这些特质性可能根源于中国股市的信息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股市“非理性投机”、“弱式有效市场”的现状,造成我国如今股市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等严重的问题。而通过传统的技术分析和基础分析手段,无法对股市震荡、股价的波动进行完美的诠释,因而部分学者开始另辟蹊径,探寻能够更好解释股价变动的“第三条中间路线”。此时,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标的编制与发布,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我国自2003年底开始编制并发布消费者信心指标,旨在从宏观整体经济发展,到微观股市汇市走势研究预测方面,发挥该指标强大的领先与预测功能。文章选取我国三组消费信心指标、上证综指与深证综指两组股价指数,通过相关性检验、因果检验与脉冲响应指数与方差分解等方式,不仅得出我国消费信心指标与股价变动之间较强的关联性,还通过分样本区间的讨论,得出股市衰退、股价下滑阶段,CCI指标与股价指数的关联度更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较,中国证券市场仍属于新兴市场。使用C-GARCH模型探讨中国证券市场、海外成熟证券市场1990~2005年15年间的波动状况,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中国证券市场与海外证券市场之间的连动效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中国证券市场波动都趋向于平缓,但趋近平衡的速度仍低于海外成熟市场。而且,中国证券市场对外部冲击的抵抗能力要低于海外成熟市场,市场整体稳定性亟需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5.
金融市场调控需要强化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联动。以我国货币市场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实证研究股票价格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上证”和“深证”A股与B股股票价格指数的反应系数不一样;“上证”B股、“深证”A股和B股股票价格指数部分是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格兰杰原因,而“上证”A股股票价格指数均不是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为防范股票价格波动引起的货币市场利率风险,应重点关注“上证”B股、“深证”A股和B股股票市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铜价波动剧烈,规避风险需要进行铜价波动预警研究。首先对中国铜价波动进行关键性因素识别,指标中加入了再生铜与地震指标等关键性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形成铜价波动警度指标,并形成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以及措施反馈的铜价波动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运用OLS、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从交易量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视角,剖析了中国股市股票价格和成交量之间的关系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对交易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说明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成交量之间包含了对股价预测有用的信息,它对技术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金融风险传导的控制是金融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金融市场波动传导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时间序列高阶谱分析的时延估计方法分析非高斯性、非线性的股票指数时间序列,可以确定各股票市场波动传导的具体领先——滞后时间和相互间的影响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内地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波动传导时滞很短;内地股票市场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内部,香港和美国股市的波动对内地的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变量与股票价格的动态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1998年1月到2007年2月的月度数据,在理论分析货币政策变量与股票价格关系的基础上,通过HP滤波、Granger因果检验,预测方差分解以及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M1、M2、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变量与股价之间存在不完全双向因果关系;股票市场传导渠道存在,但传导效率不高;股票价格对货币政策变量的反馈作用强于正向传导作用;应把股价作为货币政策参考指标进行监测和调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推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性冲击与资产价格波动的研究发现,我国存在着显著的流动性冲击引致资产价格波动的现象,但不同发展阶段有明显的差异:1991年以前,流动性冲击的产生原因单一,主要来自内部多变的信贷政策,且具有影响对象单一、作用周期偏短和效应发挥存在时滞等特点;1991年以后,流动性冲击的产生原因兼具内生性和外生性,不仅源自内部政策,而且也可能源自外部危机冲击,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体系对于流动性冲击的反应显著快于以物价指数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