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海霞 《魅力中国》2013,(25):61-61
社会个体和不同社会群体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社会心态主要包含社会个体心态和社会群体心态两个层面的涵义。前者是从人的生物性的角度来讲,是指社会个体成员基于自身的社会见识、价值判断等对当前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等所持的心态。个体心态控制个体行为,其本质是在一种具体的个体行为中所蕴含的一种心理机制;后者是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出发,是指由社会个体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基于某种有共同群体属性的价值尺度、发展理念等,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或整个社会状态所持有的一种心态。这是一种社会众人心态,源于个人。却又不是个人心态的简单累加,而是具有自身特质和功能的一种新的社会心态形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态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前兆,社会心态的方向和强度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群体的行为,对社会心态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调节群体行为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CGSS2008调查数据为支撑,构建了一个社会心态影响因素框架图,并实证研究了影响社会心态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得到如下结论:我国现阶段,公众对社会公平、社会正义认同度都很不理想,表明我国现阶段公众的社会心态处于一个不健康的状态;个体特征、家庭影响、社会网络以及个体对所处阶层和阶级的认识都对社会心态有重要影响;要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必须清除消极的社会存在,改变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思想可视为是一种社会资本.社会是群体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依靠个体利益的相对满足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逊让与彼此互利.而社会群体存在关系的基本认识态度,则要通过传统思想与文化价值观的产生与传承来实现.按照弗朗西斯·福山的说法,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出于最为经济与合理的考虑而选择确立下来的社会团体合作的理论,即是对于个人发展、组织发展和社会发展来说,最为有效的方式应该是社会团体合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心态,简言之,是指特定社会中社会大众的心理状态。更具体地诠释,则是社会大众对某个特定时期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动向或重大事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状态。社会心态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大众特定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社会管理,通常的理解是"政府和民间组织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说:“物理很简纯,人际关系很复杂。”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人们通过相互传递信息、交换意见、沟通情感,以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一类典型的社会角色,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  相似文献   

6.
虽然试用期是劳动合同当事人相互考察的期间,但对其功能的分析不能仅局限于"考察"本身,应该从宏观社会层面、中观法律制度层面和微观个体权益层面对试用期功能进行多维度分析。唯此,方可正确认识试用期的价值所在,才能够树立其更加重要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7.
亚历山大·温特体系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身份理论至今仍然是国际关系理论界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身份理论,但是温特的身份理论在概念运用的合理性和逻辑推演的自洽性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困境。作者将温特的身份理论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背景中予以考察,结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内身份研究的相关成果,指出温特理论建构中的结构主义和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是造成其理论存在概念与逻辑困境的根源。同时,在比较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温特将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个体导向社会身份普遍化的错误做法,尝试提出与个体导向社会身份相对应的关系导向社会身份的概念。关系导向的社会身份概念有助于克服温特身份理论的结构主义、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恢复社会身份的情感意义和行为体的情感施动性,为推进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更为开阔和包容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国际关系行为体实施对外政策,通常需要运用某种理论对现实做前瞻性解释。这种理论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旨在解释一定对象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与命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和研究视角,研究者会建构出不同的理论。实证主义理论秉承科学传统,其宗旨是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主观建构,其宗旨是解释国际互动的社会意义。由于国际关系事实作为人的行为的产物,既有可以观察的外在表现,亦有不可以观察的内在意义,因此这两种理论与解释都是需要与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国际关系行为体实施对外政策,通常需要运用某种理论对现实做前瞻性解释。这种理论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旨在解释一定对象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与命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和研究视角,研究者会建构出不同的理论。实证主义理论秉承科学传统,其宗旨是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主观建构,其宗旨是解释国际互动的社会意义。由于国际关系事实作为人的行为的产物,既有可以观察的外在表现,亦有不可以观察的内在意义,因此这两种理论与解释都是需要与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心态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社会意识呈现,美好生活与良好的社会心态息息相关。基于社会心态的视域探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从五个维度入手,具体包括做好心理学的科普工作,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发展适合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咨询流派,进入基层社区,针对性开展心理救助服务,加强社会心态预警机制,跨领域合作,提升心理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1.
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基于个体学习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是发展的必然,个体学习既是基础,更是关键.文章基于个体学习视角研究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从重塑观念、学习与工作的双向融合、优化学习模式、构建学习机制等角度提出了管理个体学习的系统模式,期望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个体思想文化素质是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觉悟程度、价值取向、思维与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及创造享用精神产品等方面的素养品质。通过在全省范国内对个体思想文化素质现状进行调查。针对个体思想文化素质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坚持适应个体成长、社会进步需要的目标提高个体思想文化素质,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转变个体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增强个体间互信,提高个体思想文化素质”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构成人生存和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对于个体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的培育与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在家庭对个体修养产生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则是家庭的孝道建设。孝道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被各个时代的思想家、统治者所提倡、所设计、所实践,是合理建构家庭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会与家庭三者关系的重要基石,在现代仍具有极高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作用。而孝道就其本质来看则反映的是一种伦理关系,如何加强和完善家庭中孝道建设下的个体修养,提升个体的生命内涵,这需要我们进行伦理思考。  相似文献   

14.
谢方 《理论观察》2009,(1):48-49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继M·福柯之后,法国又一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场域”和“惯习”是其社会学理论中的两个概念,构成了其“场域一惯习”论的核心。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的永恒话题,而场域和惯习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即受惯习影响的个体行动通过场域与社会结构发生着交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伟 《理论观察》2007,(2):130-131
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它重视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自主能力的成长与建构。在社会建构主义语境下,英语教师要树立发展性的学习者主体的语言观、师生协同建构的学习观、学习中师生同步成长的学生观。国内英语教学急需建构学生自主的情感调节机能、学生主体文化心理、学生元认知策略。教师在社会建构主义语境下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成长,实现学习者英语语言技能的运用性建构。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按照表现形式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其个体价值,也要重视其社会价值,最终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方爱清  孙涛  朱雪 《理论观察》2022,(9):99-103
新冠肺炎疫情造就出“疫后综合征”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尤其表现为心理层面的弱势困境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治疗。基于“疫后阳光”项目,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对中部H省E市Z镇的“疫后综合征”群体心理困境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疫后综合征”群体存在外部社会环境与内在心理世界双重影响因素致使心理困境彰显的问题。基于此,社会工作者运用多种工作方法促进“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心理建构。同时研究认为“疫后综合征”群体心理支持体系建构需要政府、社会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多方合力共进。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整合过程中,语言以及语言认同发挥着沟通和身份建构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从.语言认同角度阐释。基于语言的社会整合功能,从个体、社会、民族、国家四个方面分析探讨语言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实践层面探讨语言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主观阶层认同是社会情境中的个体对自身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处位置的感知和主观评价,它既是一种个体所感知到的阶层状态、评价和态度,也是一种社会分层方法。文章对近年来我国中产阶层主观认同的概念界定、研究现状、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认同感提升策略等内容进行梳理,评价已有的研究并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0.
杨甜甜 《魅力中国》2010,(7X):278-278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的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再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