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桂兰 《魅力中国》2009,(15):187-18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借助于主观幸福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的机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王雅  张伟 《理论观察》2013,(12):136-137
本研究利用2013年武汉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生活与思想状况调查的原始数据,运用定量模型分析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男生的主观幸福感低于女生,社会交往和个体人格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作用,而经济状况不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作为一个游离在城市市民边缘的特殊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如何提高农民工的幸福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文章使用CGSS2010年的数据,采用order probit法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与其本地化社会资本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的本地化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会信任和社会参与会显著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同时发现本地化社会资本会改变农民工婚姻状态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显著性。为探讨本地化社会资本对不同婚姻状态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文章基于结构方程进行了中介分析并发现本地化社会资本会对农民工的婚姻状态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产生遮掩效应。文章最后提出要关注不同婚姻状态的农民工,帮助他们构建本地化社会资本,并为提升农民工以及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改善社会管理服务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宜萱  洛桑扎西 《改革》2015,(3):110-118
西方学者对于幸福感的研究趋向于概念的整合,即以快乐论为基础的主观幸福感和享乐幸福感,以及以幸福论为基础的心理幸福感和现实幸福感。然而,现实幸福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至今都备受争议。因此,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现实幸福的组成部分,为什么这些是现实幸福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为什么会对个人起到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将现实幸福运用到幸福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中。  相似文献   

5.
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压力、学习兴趣、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学习成绩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提高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措施在于: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积极的心理辅导、减轻高中生的学业负担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文章以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理论阐述等方法揭示了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指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并提出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加强幸福感教育、建构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增强感知幸福的能力等方法策略,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马荣丹 《魅力中国》2014,(9):163-163
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理指标。它是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包括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和对客观世界的心理感受。人格、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均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消费支出、手机游戏对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体育运动、同学关系、学习成绩对幸福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应该减少显性消费、手机游戏方面的支出与横向比较,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65名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手机依赖倾向、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手机依赖倾向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性负相关。对于普遍存在的手机依赖现象,社会、学校、家庭都要高度关注,要疏而不堵,引导青少年健康、正确使用手机,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问卷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探讨了大学生积极特质状况以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大学生的显著优势大都属于"心灵"优势,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来自于积极人格特质以及自尊、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所以,我们要让他们学会做独立、自尊的人,学会为自己行为负责,自己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失业、通货膨胀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主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平、社会资本、人口统计变量、生态环境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幸福经济学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示在于,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的幸福水平最大化,政府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公平分配、控制通货膨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2.
傅慧  张少帅  康鹏胜 《南方经济》2021,40(6):119-130
基于团队过程和创业团队关系治理的视角,运用自我决定理论,以191位团队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剖析创业团队认知冲突、情绪冲突对团队成员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团队关系治理在冲突与幸福感之间的调节效应。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认知冲突通过自我效能感的改善正向影响团队成员幸福感知,情绪冲突负面影响团队成员的幸福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团队关系治理正向调节认知冲突与创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拓宽了创业幸福感的理解视域,在探索团队冲突对创业者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同时,检验了团队关系治理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3.
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幸福感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成效.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整体偏低的状况,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入手,尝试开辟消解辅导员职业倦怠、增加辅导员心理调适方法的新渠道.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引导辅导员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助力辅导员培养健康的情绪品质,优化辅导员成长环境,从而真正激发出高校辅导员的正能量,增进职业幸福感,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张卓 《新西部(上)》2013,(Z2):167+171
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探讨了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要通过提高自尊和改善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提高主观幸福感;要时刻保持和他人的协调,以利于使他们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来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陈晶 《中国集体经济》2014,(30):152-156
文章利用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以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潜在风险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主观幸福感评价。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中的高风险地位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农民工面临的就业收入风险、家庭结构风险、社会保障风险、城市社会参与及融入等潜在的风险因素对幸福感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幸福感的提升不能仅依靠公共服务设施和政策的扩充,更要积极地开辟"绿色通道"以化解农民工的社会风险压力,通过改善其工作生活的安全感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等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及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方向,旨在更好地认识和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邵玲  丰旭红 《魅力中国》2010,(23):177-178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以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对于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随834名学生作为被试。结果(1)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2)重点中学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上存在的差异,职高学生与重高以及普高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都无显著性差异。(3)对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及各因子的年级之间的比较发现,总的来说三个年级的主观幸福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男生和女生在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上并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中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高中生对生活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18.
池琳琳 《魅力中国》2013,(19):199-200
社会支持其对身心健康和其他情绪情感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社会支持在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作用。90后大学生作为目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群体和现代大学生的主力军,对其社会支持的研究,有助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关“幸福悖论”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主观幸福感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仍然存在广泛的争议.理论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的强弱是受到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城镇居民大样本微观调查数据(CGSS2013),基于有序Logit回归模型探讨了社会资本、家庭收入对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收入、健康水平与信任程度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3个主要因素,而现阶段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为家庭收入水平;(2)性别、年龄、职业、健康、婚姻与政治面貌等个体因素均对城镇居民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社会信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城镇居民的幸福感;(4)整体而言,未来需要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完善城镇医疗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升中国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李雪 《魅力中国》2011,(10):238-239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使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总体幸福感量表,对400名新乡医学院学生进行测查。结果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受惩罚、健康适应等生活事件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而性别、年级和年龄段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不显著。结论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影响医学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