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0年代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三次较大的宏观调控,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同时也产生了部分负面影响,因此,“十五”期间,财政货币政策取向和调控方针应紧繁围绕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实际,加速国民经济的结构改善和升级,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职能和作用将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开拓和创新。探索转变财政职能的新思路,应突破原有理论框架,充分发挥财政导向职能作用,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加快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出口退税再次成为一种"相机抉择"的财政激励手段,在我国宏观调控的历史舞台上担负起稳定外需的重任。而在经济增速持续回暖的新形势下,短期权衡的退税政策效果淡化,出口退税应抓住契机积极向中性税收"归位",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我国1979~2013年宏微观经济数据和财政政策要素组成,通过采用结构性VAR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模型,以实证方式解析我国财政政策的演化路径和动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财政政策演化路径十分清晰,主要基于稳定经济平衡、促进经济增长以及调节国民经济和协调社会发展三个层面进行,积极财政时期重在促进经济增长,紧缩财政时期重在稳定经济,稳健财政时期重在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总体而言,30余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总体转型是较为成功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高通货膨胀,既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又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这是许多国家都想达到而又难以达到的理想境界。本文从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出发,论述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目标及手段,介绍了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和方法,说明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在国民经济"软着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市场机制,二是宏观调控。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广泛、有效的手段,但单纯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很难减缓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重视和发挥政府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需要整合财政职能,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减少财政收入流失,缓解财政支出压力,还要发挥财政  相似文献   

7.
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增长变缓、出口需求下降和国内投资需求下滑的形势下,中央政府高瞻远瞩,把宏观调控政策由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确定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庞大的数字增强了居民和投资者的信心,但是积极的财政支出计划中还有可以优化和完善之处。本文主要从投资应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应稳定就业、民生支出应协调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应转变方式以及财政投资资金应加强监控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经济运行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微观主体。企业职能错位、债务负担过重、双重财税标准等 ,是制约国企改革和发展的财政因素。因此 ,应调整和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 ,为国企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让国企在市场中公平竞争 ,才能促进国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国企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9.
刚刚过去的1998年,我们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综合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好势头,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增长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如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乏力,预示出1999年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因此,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特别是让居民消费保持较快的增长,是1999年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着力点。需求不足,问题出在哪里?1998年,刚刚实现了经济…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目前财政宏观调控的状况,结合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政宏观调控的要求,必须通过从各个方面深化财政改革来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一财政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拥有经营自主权和独立的经济利  相似文献   

11.
正政府通过财政和税收,对我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也是其进行此项事物的有力工具。要将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充分利用起来,并使之具有引导和监督作用,首先要了解财政税收政策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并明确其作用方式和财政税收政策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促进城市经济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给市场带来新的动力,加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应对国际局势。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状况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增长。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房地产市场的非正常运行,国家需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发挥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规划以来,"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式,摒弃了经济规模与增长最大化的思想,更加倾向于经济的中高速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速逐渐放缓.相对而言,国家财政支出的需求并没有降低,呈持续高速运行态势,导致财政收入低增长与财政支出高增长的矛盾凸显,财政资金缺口加大,仅靠财政单向作用难以改善融资难题、缓解供需矛盾.因此,财政引导资本融合模式兴起,成为缓解财政压力、促进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对财政引导资本融合理念的探讨,以黑龙江省为切入点,分别从财政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两个角度研究地方财政引导资本融合的模式,探索融合模式的实施状况及问题,并对地方财政引导资本融合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通货紧缩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紧缩对经济社会产生财富收缩、生产衰退、工人失业和财富重新分配四大效应。面对通货紧缩发生的现实 ,要充分认识财政、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性 ,适时适势地调整政策的配合模式 ,并注意政策操作技巧 ,以最大限度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同时 ,还应发挥政府引导调整社会公众预期的作用 ,扩大社会公众投资与消费 ,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政府审计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重点,财政审计在整顿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监督财政合理有效利用及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财政审计不论在财政审计的独立性方面,还是法律法规建设、审计内容、审计结论及审计人员等方面仍存在着问题。为进一步实现我国财政审计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需重视审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大力度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会计信息失真会破坏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稳定,影响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为加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应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明确相关责任人的界定,建立和完善民事索赔制度,成立会计人员行业自律性组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相似文献   

17.
谭建立  杜秀云 《新智慧》2004,(2B):23-23
审计监督工作是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家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宏观调控对象的经济监督活动,其根本职能在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确保财政经济活动良性运行,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社会经济监督大体系中,审计监督工作已经充分体现了其独立性、权威性、综合性、高层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财政货币政策“缠绕性”互扰问题诠释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出现了“缠绕性”互扰问题。所谓互扰指财政政策干扰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干扰财政政策,并非单方面的。所谓“缠绕性”指财政缠绕着金融,金融缠绕着财政,似乎不易解开。(一)财政政策干扰货币政策。1994年之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是沿着“放权让利”和“财政包干”两条思路走的。成效显著,功不可没。但是,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这就是国家财力过于分散,国家集中性可支配财力特别是中央财力,长期不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增长。使得国家财政职能及宏观调控功能困缺乏足够的财力基础而被迫弱化。财政职能与宏观调控功能的“缺位”,不仅极大地局促了财  相似文献   

19.
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村居民消费: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在理论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但运用1978年~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财政农业投入通过多元化的作用机制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拉动内需增长、促进国民经济自主增长和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这种"引致效应"总体上还比较微弱,而且不同类型的财政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当期的生产性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滞后一期的生产性投入则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引致"效应,而非生产性投入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没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优化信贷结构,控制货币信贷增长,有效地遏制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