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旭 《销售与管理》2010,(1):142-143
2009年11月8日,美国啤酒“老字号”蓝带啤酒“剑走偏锋”,携中国第一款橡木桶啤酒——蓝带2844粉墨登场。300元一瓶的啤酒,让中国众多“啤酒爱好者”一片哗然。作为最早登陆中国的洋啤酒,蓝带啤酒曾经在中国市场谱写辉煌,而在上世纪末的辉煌之后,因为市场表现平淡,蓝带啤酒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蓝带啤酒高调”亮剑”,300元的啤酒让蓝带品牌在中国啤酒市场上“一览众山小”,甚至对其它品牌形成了”恫吓”。面对公众的质疑,蓝带啤酒信心十足,似乎在告诉人们——”哥玩的不是价格,是实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SCP范式对中国啤酒市场进行分析,从市场集中度和市场进入壁垒两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啤酒市场的结构,接着从市场行为角度简要分析了中国啤酒市场结构的成因。最后结合企业案例,分析了四种具体的市场行为。  相似文献   

3.
李光斗 《糖烟酒周刊》2005,(20):B014-B015
纵观中国的啤酒市场,青岛、雪花、燕京、珠江等本土强势品牌在资本并购的基础上,取得了规模和竞争力的极大提升,促进了在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的竞争力:而进入中国的世界级啤酒巨头,像INTREBREW、美国A&B、南非SAB、英国纽卡斯尔、日本朝日……,也持资金与品牌在中国的啤酒市场中频繁运作、划分势力,在这块儿已经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演绎着中国啤酒市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争。  相似文献   

4.
中国啤酒市场正加速迈进寡头时代.国内外啤酒品牌短兵相接。如何从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掘金?嘉士伯决定加速其在中高端啤酒市场的布局.意图通过这一目前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获得更多利润。  相似文献   

5.
啤酒作为一个舶来品进入中国,让消费者逐渐适应和接受,并且催生出一个巨大的啤酒消费市场。中国啤酒企业在这个市场中激烈角逐,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燕京啤酒作为国内啤酒行业的大品牌在竞争中不断攻城略地,与此同时大量的地方性品牌也在努力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如山东泰安的泰山啤酒、江苏连云港市场上的王子啤酒、江苏盐城市场上的天目湖啤酒……,国内啤酒大品牌与地方性品牌上演着"强龙"与"地头蛇"的较量。  相似文献   

6.
啤酒作为一个舶来品进入中国,让消费者逐渐适应和接受,并且催生出一个巨大的啤酒消费市场。中国啤酒企业在这个市场中激烈角逐,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燕京啤酒作为国内啤酒行业的大品牌在竞争中不断攻城略地,与此同时大量的地方性品牌也在努力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如山东泰安的泰山啤酒、江苏连云港市场上的王子啤酒、江苏盐城市场上的天目湖啤酒……,国内啤酒大品牌与地方性品牌上演着"强龙"与"地头蛇"的较量。  相似文献   

7.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啤酒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高端啤酒的利润高于中低端啤酒数倍,中高端啤酒市场成、勾啤酒企业争相发力的目标。预计到2013年.全球高端啤酒市场总容量将达到6550万千升,比2006年提高74.7%。亚太地区将增长125%,达1550万千升,主要受中国市场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2004年回顾:中国啤酒的分水岭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2004年的中国啤酒,“平淡”可能是最合适的。中国啤酒在经历三大巨头(青岛、燕京、华润)大规模抢滩式并购之后,2004年既没有发生青岛华南事业部高歌猛进的市场大战,也没有发生此起彼伏式的圈地竞赛。然而,从任何角度看,2004年都会成为中国啤酒的分水岭。在2004年,以下三种市场格局的形成,预示着中国啤酒的竞争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乔均 《中国广告》2002,(9):64-66
中国洒业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已经形成白酒、啤酒和葡萄洒三足鼎立的局面。三种酒的增长唯以啤酒市场的高增长率而让人看好。在啤酒市场上,以国产的青岛、燕京、金星、哈尔滨啤酒等品牌和以百威、喜力、嘉士伯、蓝带啤酒等国外洋品牌形成了对抗的两大阵营。啤酒广告投放多以电视和平面相交互,现择取啤酒市场中本土和洋品牌的"领头羊"青岛啤酒和百威啤酒为例,从其平面广告投放策略的比较以管窥其市场营销策略。一、市场投放总量比较百威啤酒和青岛啤酒2001年市场平面广告投放分别增长了78.7%、207.2%。2000年百威啤酒的平面广告投放额是青岛啤酒的3.1倍;2001年百威啤酒的平面广告投放额只有青岛啤酒的1.8倍,很显然,青岛啤酒加大了平面广告的  相似文献   

10.
万山 《大经贸》2000,(6):64-69
1994 1998年的四年,中国啤酒产量增加了573万吨,企业数量减少了156个。以1998年为例,全国495家企业中,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44家,约60%企业的啤酒年产量在5万吨以下,市场占有率低,缺乏风险抗御能力,靠本土有限市场份额维持生计。啤酒市场特点90年代以来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的过程,有如下几个特点:1.啤酒市场供过于求。2.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确定。以价格为核心的促销活动此起彼伏,引发价格  相似文献   

11.
据国家统计局近日消息,中国啤酒市场行业第一品牌雪花啤酒,在2011年的啤酒销量历史性的突破了1000万吨。成为中国销量第一的啤酒品牌,位居全球前五。  相似文献   

12.
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是具有111年悠久历史日本第一的啤酒制造厂,有45%的市场占有率,年度生产和销售量达250万吨。主要品牌舒波乐啤酒凭借其强烈的增长势头在销售12年后,成长为世界第3位的著名品牌。1999年的总营业额达1074亿人民币,总利润达57亿人民币。朝日啤酒作为世界500强的企业之一,早在8年前就选择了中国作为投资市场之一,并在硝烟四起的中国啤酒市场稳稳地站住了脚跟。此  相似文献   

13.
从零起步成长为行业老大需要多久?华润雪花啤酒的回答震惊业界:十五年。雪花啤酒以此证明,在中国啤酒市场上已经磨砺出了比肩全球啤酒巨头的企业。  相似文献   

14.
1993年.香港华润创业集团.尤如一匹腾空而出的黑马.突然携手国际啤酒巨头南非SAB闪电进入中国啤酒市场.开始在中国进行圈地运动式的并购.大跃进式的狂飙.转眼之间.华润啤酒集团(以下简称华润雪花)的规模得到了空前飞速的提高。时下华润雪花旗下的啤酒企业已有近40家.啤酒总产能达560万吨。2003年雪花单品牌啤酒的销量超过了80万吨,2004年突破110万吨.2005年更是达到了158万吨的销量.2006年有望突破200万吨.而目前国内市场上销量超过百万吨仅有青岛,燕京、雪花。华润雪花以十年左右时间完成其它中国啤酒巨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霸业.堪称是中国啤酒业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几大啤酒品牌的跑马圈地以及跨国啤酒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啤酒市场可谓是硝烟弥漫。随着国内啤酒业几大巨头的整合力度日益加大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啤酒业的“洗牌”运动十分明显,国内啤酒厂数量从以前的上千家迅速下降到了不到400家,其中剩下的大多也是举步维艰、引不起买家兴趣的小厂。青啤、华润和燕京三大巨头三分天下的格局渐渐明朗,尤其在当前外资大举杀入的情况下,大联合、大并购将成为中国啤酒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啤酒市场的发展是迅速的,市场容量也是巨大的。从目前来看,中国啤酒市场正在进入一个由规模战向价值战转型的交接期,无论大型集团还是小型厂家,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洗礼。  相似文献   

17.
关注点:中国是啤酒生产大国,也是啤酒消费大国,全球啤酒市场的变化无疑也会关系到我国的啤酒产业。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中国啤酒地区割据的生产方式,中国啤酒产品高度的同质化.使得中国啤酒市场呈现出相当显著的地理区域特征,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于本地区啤酒品牌具有高度的忠诚度和认知度。  相似文献   

19.
《糖烟酒周刊》2005,(14):A027-A027
中国啤酒高层论坛在京召开,英博看好中国啤酒市场,华润六个方面阐述公司发展,巩固北京市场 燕京目标瞄准奥运会,重啤提出未来集团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谭小兵 《大经贸》2005,(3):58-60
麒麟啤酒于1996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一直以来都是默默耕耘,不事张扬。眼见中国啤酒市场的风云激荡,终于,麒麟也开始“发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