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龙锋 《理论观察》2013,(11):97-98
后现代电影美学嬗变的背后是哲学思潮的转捩,从这一维度考察,后现代艺术、电影虽然纷杂但自有其文化逻辑,在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能寻找到其所发生的必然依据.由古希腊哲学所确立的西方式思维范式的本质特点即主客二分,这种思维方式长于对外在之物的把握而失于对虚灵存在的深切体悟.所以面对现代以来对虚无的遭遇,西方文化产生了一种集体焦虑状态,体现在电影美学上则是荒诞成为新的审美类型.反逻辑、反情节、反深度的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碎片化的叙事、虚无化的主体、平面化的主题,通过各种声画语言的先锋实验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后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在工笔重彩画中,材料是线表达的重要语境载体.画材的衍变以及画材运用和认知的改变都对线条的表达意味产生影响.应该警惕现代工笔重彩画过分依赖和夸大材料的审美价值,失去其来自画面背后的传统文化和技法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3.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解读《伊索寓言》与《聊斋志异》的差异,更能鲜明直观地反映出二者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二者对艺术形象的构建各有其特点,从其各自特点来分析,可比较出二者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内涵,在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求作者的思想倾向,又能考察出中西文化的独特之处.此外,二者在故事情节的构思上又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又与其艺术形象的设置有关——正因二者对艺术形象设置的不同特点,其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才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梳理,以突出故事中艺术形象的特点,并表现出各自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新古典主义设计是以传统审美文化为背景的新设计风格,呈现出对绚丽奢华之美的追求,这种传统的审美文化渗透在宗教、伦理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习惯.并与当代审美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文化.  相似文献   

5.
岳芳令 《魅力中国》2014,(3):110-110
本文以景观设计为视角,结合生态学、景观设计学,对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展示与传承是现代景观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与设计手法。突出在景观设计中对地域性文化的整体把握,产生强烈的地域特色,成为其灵魂,要做到“有灵魂、有根源、有地域归属感的”设计理念,并可以为今后的实践项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重庆小面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小吃,与传统地缘扩散式经济不同,它是基于媒体的诱发、自身独特的文化象征符号等元素发展起来的新型体验式经济现象。其中,它所包含的一些文化符号隐喻的背后是传媒引导经济以及体验式消费的内容。然而,这种缺失原生性及地方政府引导的经济面临诸多的困境,发展呈现颓势。本文描述和总结了太原市重庆小面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做横向比较研究,进而探讨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消费形态、人口城乡流动以及社会结构呈现出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7.
曹艳红 《新西部(上)》2010,(5):105-105,107
本文以鲁迅流浪主题叙事文学作品为代表,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流浪主题叙事文学创作的热潮.由于鲁迅自身的流浪经历和身处新旧文化过渡期的流浪心态,在反映现实流浪行为的同时,注重从精神层面挖掘流浪的深刻内涵,从哲学意义来审视流浪.作者对鲁迅感知流浪的独特视角进行分析,揭示其作品所表现的流浪主题的涵义,以及鲁迅对流浪主题的探究在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时期的发韧意义,以及对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流浪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路勇 《魅力中国》2014,(1):109-109
中国民间美术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是各民族美术传统形成的基础和本源,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对美术的追求,并将本地区生产生活的内容融合到民间美术创作当中,形成了造型多样、色彩斑斓、富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它以变化多端的造型,夸张、平面、多变的色彩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功能,创作中的无拘无束让他们可以将一切转化为美术中的造型和色彩,充分展现他们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法对现代设计无疑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民间美术审美的整体特性,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哲学理念,在高度审美效果的背后,是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内涵。将这种色彩理念和法则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将会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为国人普遍认可,为世界所倾慕。  相似文献   

9.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本文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河南省偃师市岳滩镇赵庄寨为田野点,全面展现豫剧文化的发展变迁以及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阐述豫剧这一传统的剧种在当代社会的表现形式,探讨其本身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在文化变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河南豫剧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  相似文献   

10.
宋代私人土地买卖发展以及对契约的重视,给当时女性的地产买卖活动提供了良好环境。墓志铭中的中上层女性往往利用个人的地产资助丈夫事业或照顾夫家,这与当时士人的理想有关。其他史料中的下层女性亦积极参与地产买卖活动,契约对其具有相当的保护作用。除阶层外,不同身份的女性,其经济活动亦有不同。本文以寡妻和寡母为例,分析了宋代官方和社会对这两种不同身份女性在家庭财政处分权方面的不同要求,以及这种差别背后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文学乃至整个现代文学,都与弥漫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一种焦虑有关.五四文学先驱者大胆借鉴西方文学营养,以形式实验和观念创新作为其克服现代性焦虑、实现现代性想象的途径.把现代性问题引入研究视野,对五四文学现代性精神进行分析,就可以进一步把握五四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情绪.  相似文献   

12.
诗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保持其审美本质的一个外在表现.现代艺术则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性质,使其审美发生了重大转变.文章试图从几个方面剖析现代艺术的诗性缺失的表现来分析现代审美的特点,以更好地理解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故事的语言、人物形象、每个故事的起因对比分析了小说<西游记>与电视剧<西游记>主题的异同.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即"游戏",小说<西游记>除了是一部"游戏"之作外,同时又夹杂着作者所经历过的现实人生,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揭露与批判.而产生主题异同的根本原因就是时代因素、文学形式的自身特征、思维方式与审美倾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康蕾 《理论观察》2011,(6):74-77
家文化在中国已经泛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家庭以外的社群,包括企业或国家都可以被认为是家的扩大,许多企业以家为核心打造其企业文化。随着中国企业不断成长,其管理实践会因中西方不同文化观念的冲击而衍生出新的企业文化模式。家文化也应向现代思想转变.找到将中国传统家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和企业制度规则相互融合的现代企业家文化。本文从汉语和英语词源探求家的意义的产生和发展,进而比较中西方文化中家文化所承载的异同,并基于异同点的分析来反观家元素在企业文化中的实际应用。以比较文化视角的深层思考来推动企业家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新古典主义设计是以尊重自然、追求真实、复兴古代的艺术形式为宗旨,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习惯.并与当代审美文化相融和,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文化.新古典主义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6.
张姣 《魅力中国》2009,(12):87-88
当代社会是一个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时代,草根文化最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正日益兴起。草根文化的盛行既为当代审美文化注入了活力,也引发许多问题。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文化的有力传播者和创造者,其审美价值观深受草根文化影响,且这种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的审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草根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和改变,这也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草根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进行解读,并提出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的形象也要有所改变,它要依托于媒体的传播方式、技术以及形态和主体等进行改变,对于社会文化形态、品牌塑造以及受众审美的发展和大众化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与此同时,相互之间的融合、更为方便的互动形式以及其他媒体平台的产生都为主持人形象的塑造创造了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也为其形象的塑造带来不同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制度建设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生活中的制度不过是人的制度思想的外化。当代中国的制度是要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制度,因此,它当然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种现代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实就是马克思讲的现代物质生产方式产生的与自己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知道,一定的经济政治体制对其经济政治活动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要求,包括其道德观、法律观和价值观等。这对正处于  相似文献   

19.
中西政治文化与话语体系中的霸权——中西霸权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对于“霸权”这一国际政治中重要现象的认识截然不同。从中国历史上的“王霸之辩”到当代的反对“霸权主义” ,中国强调“霸”这种行为的压迫性和非正义性 ,而西方的“霸权稳定论”以及葛兰西学派对霸权的再诠释 ,倾向于强调霸权的稳定功能和“基于同意的秩序” ,双方差异的焦点在于对霸权合法性的认识。中西不同的霸权观植根于双方不同的政治文化和话语体系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霸权观的比较 ,试图为中国外交的“反霸”特色提供一种观念和社会视角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震宇 《魅力中国》2009,(16):89-90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颜色词系统。各个民族颜色词使用的差异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心里和审美情趣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使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两种语言互相借鉴,从面更加丰富了颜色词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不同文化之间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