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人的哲学     
管理小故事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相似文献   

2.
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因此来拜佛的人非常多。但他丢三落四,什么都不在乎,没有管理好账务,所以入不敷出。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拜佛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2015,(4):92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菩萨。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笑脸常开、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生性慷慨大方、乐善好施,还经常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一直入不敷出。而韦陀是佛的护法神,位居32员神将之首。虽然管账他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去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相似文献   

4.
小品文两则     
弥勒佛与韦陀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一脸严肃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弥勒佛与韦陀  相似文献   

5.
《科技与企业》2007,(2):32-35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相似文献   

6.
第一个故事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就能看到笑脸的弥勒佛和威严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源》2007,(24):76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拜会笑脸迎人的弥勒佛,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却是分管不同的寺庙。  相似文献   

8.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见到弥乐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相似文献   

9.
故事(一)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乐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相似文献   

10.
广州的真实与内涵□王廉引子:初来广州的人,都会注意到它的视野中不和谐的部分;但过了一段,都会喜欢或离不开它。广州是个弥勒佛,容得下理智、成熟,也不为难非议、批评、不成熟。广州虽说不上很强大,但有魅力和个性,不脆弱。他时时刻刻都在改变着、发展着、修正着...  相似文献   

11.
自从第三个和尚来了以后,寺庙里就面临着没水喝的新问题。这时,上级给了三个和尚一个下岗名额,剩下的两个抬水喝一可是,让谁下岗呢?最早来的和尚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资格老,寺庙又是他一手建起来的;第二个和尚中专毕业,获过全国武术比赛大奖:第三个和尚大学毕业,尽管目前没有成绩,但在提倡年轻化、知识化的今天,他是最合格的。第一个和尚想:“多年来,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第二个和尚想:“他们两个人,一个没文化,一个没经验,最好一起下岗。”第三个和尚想:“庙里每天来朝拜的人不少,如果到山下搞些植香、蜡烛、供果…  相似文献   

12.
一位读书人说过,吸引人的未必都是名著。此话颇受我这个不善追波逐流的人的欣赏。近日,一本不起眼的《哲理小语》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认真释读,获益匪浅。一则小语讲述了一个有关“佛”的趣谈: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拜观音。走进庙里,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你是观音吗?”“是。”“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这个趣谈的确发人深思。 “求人不如求己”──这正是佛比人的高明之所在。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喜欢…  相似文献   

13.
都是我的错     
山上有两间寺庙:甲庙里和尚时常吵架,彼此敌视,气氛紧张;乙庙里和尚却一团和气,笑脸迎人,心情愉快。甲庙住持对此感到不解,便前来请教乙庙小和尚:“你们为什么能让庙里保持一种愉快的气氛呢?”“那是因为我们常做错事。”小和尚回答,但住持仍感到疑惑不解。  相似文献   

14.
荒地鲜花     
南山脚下有一座寺庙,庙的周围除了杂草丛生的荒地外,什么也没有。因为寺庙环境的荒凉,香火也日渐减少,就连寺庙里的和尚也有一些转到别的寺庙去了。 后来,寺庙里来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出家人。有一天,他偶然间听到寺庙住持的叹息,为本寺的“凄清”,为本寺周围的“荒地”。从那以后,那和尚在诵读经书之余,便摸着锄头在周围的荒地上拓荒,一锄一锄地翻地,然后,一粒一粒地播下花种,日复一日。  相似文献   

15.
偶像     
两界山曾经镇压过齐天大圣孙悟空,后来孙悟空成了正果,人们就在这儿立了个齐天大圣庙,香火极为旺盛。 有一只猴子,偷偷跑到庙里,把齐大圣的泥塑像搬开,自己坐在上面,接受人们的香火,吃着人们供奉的鲜果。猴子常常溜出来,把人们虔诚的忏悔和恳切的乞求当作笑柄。告诉他的同伴们。同伴们说:“你敢长期待下去吗?”“怎么不敢!”这只猴子说:“泥塑的齐天大圣怎能比得上我呢?那只不过是一尊泥像,而我才是一只真正的猴子!” “人们常常在山里捕捉我们,可是他们竞心甘情愿向你磕头,这事真不可理解。”“这有什么!”这只冒充的齐…  相似文献   

16.
《辽宁经济统计》2008,(10):43-43
龙泉寺为千山五大禅林之冠,坐落在北沟中部丛林之中,因传“龙涎吐水”而得名。龙泉寺主要有大雄宝殿、法王殿、韦陀殿、藏经阁等,其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雄伟、壮观。整个建筑呈明代风格,寺里存有明清的八块石碑,崖上有“大千世界”石刻。周围林木茂盛,景色清幽,加上潺潺的溪水,使游人耳目一新。出龙泉寺向西而行,经普安观,过梯子峰、救命松等则可达五佛顶。  相似文献   

17.
志在山顶     
寺庙坐落在山顶,高耸入云,香火缭绕。众僧正在讨论前去西国取经的人选。此去西国路途遥远。要远涉千山万水.方丈苦苦冥思,不知寺庙里谁能担此重任。慧智和慧能是慧字辈弟子中较为突出的两个,悟性极高。而且对佛学十分虔诚,方丈对这两个弟子十分爱惜。期望他们中有一个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外企业文化》2009,(9):94-94
佛不是神,不在天上,也不在寺庙里,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亦是种活法。弱水三干,只取一瓢,便能解渴。佛法无边,奉行一法,便能得益。其实,佛法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哲学思想,而是一些朴实无华的做人道理。佛经里面讲的也不是复杂的说教理论,而是很多非常生活化的故事。佛法其实就是做人的道理,学佛就是学做人。以佛的思想和理念来指导做人,我们就能使人生圆满。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小和尚很喜欢寺庙里面撞钟的工作,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请求住持让他做这份工作,最后住持只能答应他!刚开始他很兴奋,每天不仅按时撞钟,而且钟声洪亮。可是后来他对这份工作渐渐麻木了,开始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再后来他终于被住持换到了一个做苦工的岗位。小和尚很是纳闷:“住持方丈,难道我撞的钟不准时?或是不够洪亮?”住持告诉他:“你撞钟非常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乏、疲软,没有一点穿透力和感召力!一个人心中无钟,即是无佛;如果不虔诚,又怎么能担任撞钟之职?”  相似文献   

20.
谁偷了念珠?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老住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