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伴随着公共性的危机。以提高未来社会栋梁的思想素质为己任的高校德育应该更好肩负起公共精神培育的责任。为此,应加强公共理性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的实践,而德育课也应采用新的民主协商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理性是现代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公共政策活动中的公共理性的体现不仅是政策制定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政策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需,面对公众有时选择通过群体性事件或过度依靠网络表达政策愿望,审思和建构公民在公共政策活动中的公共理性是提高公共政策活动中的民主性的必要条件,为此有必要通过重视公民话语表达、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扩大公民政策参与等方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3.
张书洋 《理论观察》2014,(5):140-141
现在一般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意思、社会公共道德意识以及一定的权利意识,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如何正确实现自己的权利,承担自己的义务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在生活中遇到冲突或者矛盾时解决手段单一,反映出在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略了公民教育的缺陷。公民教育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思想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公共美德、公共理性精神以及公共意识的合格公民。目前国内各个高校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在目前学术界研究讨论中,一种以中性公民教育来替代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纯思想道德教育的观点受到很多学者的欢迎,但是实际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性,二者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姜新武 《理论观察》2007,3(3):38-39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的行为方式,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意识。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意识文明的培养,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德育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生命观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热点教育,构建多样化的德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素养, 理性成熟的公民素养是协商民主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协商民主视野下的公民品格特征: 自主与平等品格, 尊重与包容意识, 理性与互惠精神, 责任意识与公共意识. 我国公民协商民主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建立协商民主的教育模式, 健全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 加强协商民主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理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在当代得到了许多政治学者的青睐。协商民主强调平等、自由的公民参与公共协商,进行公开理性辩论的话语过程。平等、自由、协商、公共、理性、共识是其核心。协商民主的决策程序体现了高度的合法性,有助于弥补自由主义的不足,培育当代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西部高校德育课的建设情况,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建设,增强德育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我校于2001年6月组织了4位老师对陕西、四川、云南3省8所高等院校进行了有关德育课建设情况的调研.  相似文献   

9.
张永刚 《发展》2013,(10):112-113
高校公共书法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之外,帮助学生培养书法审美情趣、提升人文艺术修养的一种教育活动,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高校写字式的书法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书法艺术的现代发展趋势,高校公共书法教育模式亟须转型。因此,高校应以广阔的视野、开阔的思路和先进的理念探索高校公共书法教育转型的模式和途径,重塑高校公共书法教育的新方式、新理念、新体系,找回曾经失落的书法繁荣和文化自信。一、高校公共书法教育模式与转型条件  相似文献   

10.
网络作为一门新兴技术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各个层面,同时网络本身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由网络公共社区推动高校的校务民主建设,需要在校园网络中加强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宗旨的思想建设,推动公民意识、主人翁责任感教育,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网络公民意识教育是政治文明的基础,是推动网络问政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公民意识教育应从价值、内容、目标三个认识维度进行构建。价值维度上涵盖社会和个人价值;内容维度上应针对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特征,以权责意识为核心,完善认知、培育理性、增强能力;目标维度上应区分"合格公民"和"好公民"两个层次。  相似文献   

12.
汤丽芳 《黑河学刊》2010,(7):153-154
社会公共伦理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和谐社会的伦理,尤其是在当代的公民社会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在社会公共伦理上。根据现阶段公共伦理建设的缺失及其原因,我国公共伦理建设应加强社会公共伦理的制度化;加强教育,提高社会公共伦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还存在着参与带有盲目性、组织化程度不高、政治参与不平衡性等问题。公民的参政能力的培育和提高一是要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质量与效用。二是使公民知法、懂法、用法。使公民自身的政治行为受到法律意识的有效制约;三是培育民众的契约精神,减少盲目从众式的参与,理性负责地使用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正式提出从2004年开始,在全省认真实施“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建设和谐广东。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理应成为现代公民教育的模范先行者。高校在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时要善于寻找它与大学德育各方面的一致性,在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中渗透的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建立学生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尤其在两课中突出现代公民教育,把高校的德育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进行融合,促进现代公民教育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5.
高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为此应对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进行重构与反思,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重视榜样的激励作用,强化职业道德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高校要促进民主化的教育与管理,孕育培养公民意识的良好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整合校内外多方教育力量,形成以高校为主导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就是通过适当的教育手段促使大学生养成对自身主体国家公民身份的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文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时期我国国情和构建和谐高校的背景,阐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相关概念及其主要内容,指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所处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共精神:现代公民的核心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精神是孕育于人类公共生活之中的、以公共性作为价值皈依的、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基本道德与政治秩序观念、态度和行为取向。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理性的公共运用,是人的“类”意识的伦理表征。随着现代公共性的开显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展开和丰富,公共精神成为现代公民必须秉承和塑造的人性价值和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9.
王威 《黑河学刊》2014,(4):85-87
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基础是统一的,二者的教育内容具有共通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二者在教育重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概念范畴上又有区别。将公民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阐述了培育公民社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探讨了多角度提升公民素质,合力促进和谐社会创建的途径。指出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公民的法制化认知程度和"公共理性"水平,深入发掘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源,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道德精粹的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