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纽约时报》6月28日】巴猜·莱奥派叻他那创办的石油化工企业在炼油、塑料、钢铁和水泥领域不断扩张,他本人一度跻身亚洲最有钱人的行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日本《经济学人》3月18日】美国经济与亚洲新兴国家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资本与资金流向上。所以美国经济的减速对亚洲经济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途径。一是面向美国的出口将减少;二是面向亚洲的投资将减少;三是亚洲的海外劳工寄回国内的汇款将减少。  相似文献   

3.
【香港《南华早报》7月24日】世界其它地区还在痛苦挣扎,而亚洲各发展中国家已开始摆脱经济衰退,转而走向复苏。  相似文献   

4.
【日本《经济学人》3月17日】克服了1997年亚洲货币危机、不久前还一直在讴歌经济繁荣的亚洲,现在却彻底陷入了当前的这场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9月的雷曼风波刚刚过去5个月,亚洲国家就遭遇了以下三大冲击:1.资金迅速外流;2.出口及工矿业生产剧减;  相似文献   

5.
当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声称已经摆脱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糟糕的经济衰退之时,转盘游戏开始了。好消息是,全球经济恶化的速度正在放缓。坏消息是,这个好消息一点都不让人感到意外。在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的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规模空前地下降了大约6%至7%后,经济恶化的步伐差不多应该开始放缓了。  相似文献   

6.
照本宣科的方式如今似乎行不通了。于是,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找到了他们认识的“最聪明”的十几位经济学人,给拯救世界经济支招。  相似文献   

7.
1985年,被人们称为“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增长率普遍放慢。南朝鲜的经济增长率由1984年的7.9%下降到1985年的5.2%,香港从9.3%下降到0.8%,台湾从9.6%下降到4.7%,新加坡经济更糟,从8.2%下降为-1.8%,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负增长。有人认为,这是短期因素造成的,经过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9,(42):33-3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日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全球经济复苏速度将快于先前预期,中国等亚洲国家正“领跑”全球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9.
《海外经济评论》2009,(42):30-31
【美国《时代》周刊10月12日】作为过去10年世界上最有活力、增长最快的地区,发展中的亚洲已经达到了新的繁荣高度。表面看来,这一地区在通往经济发展的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上有太多值得庆祝的事。很多人认为,亚洲世纪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尔街日报》3月6日】了起伏波折,出现W型复苏。这一次,长,应该是两会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在复苏中经历中国经济如何避免类似的波折.  相似文献   

11.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8月2日】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可归咎于不少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全球宏观经济的失衡现象——一面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经常账户的赤字,另一面则是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家的账户盈余。全球失衡即使不是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也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它为美国人提供低成本的贷款,促使美国人大手大脚地消费,并鼓励金融人士玩弄花招诡计,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12.
印度的经济到了瓶颈期,穷人继续沉沦,政府漠视贫富差距,政客们只专注裙带关系。印度要跟"亚洲虎"的称号告别了吗?今年8月,印度的28个州中,21个州停电,超过700万人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国际媒体戏谑其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停电事故"。尽管电力部长坚持认为,"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规模最大的电网",但现实面前仍然苍白无力。《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自2006年以来增加了约6倍以上的电力,平均每年增加84千兆瓦,而印度每年只有14千兆瓦。印度1/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69%的印度人每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这其中大约35%每天不到1美元。  相似文献   

13.
谢磊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7):F0002-F0002
2011年6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承办的第二届亚洲研究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柬埔寨、中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缅甸、巴基斯坦、波兰、新加坡、土耳其和越南等15个国家的130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出席了本届论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新闻广泛传播。作为新闻的眼睛,经济新闻标题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经济学人》2022年9-12月标题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浅析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作者通过对四种常见隐喻——战争隐喻、人类隐喻,拟人隐喻和上下隐喻进行具体映射分析,探究隐喻与人们认知的关系和对新闻传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济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使用不仅使抽象复杂的经济现象和术语更易被读者理解,也增强了经济新闻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日本《经济学人》4月7日】21世纪的经济是从不景气开始的。但意外的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回首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给人们带来的冲击远比经济不景气要大。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9,(47):15-17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8日】经济危机除了考验各国政府刺激经济的能力,也考验政府如何对待国民财富和培育市场环境。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政府一方面拿出资源来推动经济(如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一方面还减轻市场税负让企业和消费者休养生息(如减轻税费)。道理很简单,只要企业仍能生存和发展、国民仍有能力消费,经济的复苏就不会缺乏动力。  相似文献   

17.
【日本《经济学人》12月29日】2009年美国经济能否摆脱衰退。关键有二:1.金融权构是否会收缩信贷;2.景气对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5月4日】3月中旬以后,美国金融市场像配合季节变化一样呈现出阳春气象。股市开始反弹,经济运行也出现触底回暖的迹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能否就此终结?美国经济还能否重回景气局面?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5月4日】奥巴马政府执着的一面然而,正是从那里我们看到了奥巴马政府执着的一面。2月中旬以后,在金融市场继续动荡的背景下,政府通过制定住房及住房抵押政策、对主要金融机构开始压力测试并提出资本增加计划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援助政策等,逐步对“金融救助计划”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期间,美国国际集团(AIG)等接受公共救助的金融机构因发放高额奖金被曝光,议会对此大做文章,最终将责任追究到盖特纳财长身上。  相似文献   

20.
【日本《经济学人》5月20日】在全球金融动荡的当下,原油价格仍在飙升。尽管世界原油消费量从2002年至2006年的4年间仅增长了7.7%,但是油价却达到了2002年的4.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