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计异象"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现象,也是近年来国际学界关于会计学和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首先,文章基于存在性、产生原因、持续存在原因的逻辑分析框架,系统回顾资本市场"应计异象"研究现状。然后,通过对国内资本市场近期研究成果进行述评。最后,通过分析该领域2000年以后最具影响力的12篇文献,归纳分析"应计异象"领域近10年以来的研究动向,并对"应计异象"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1998-200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市场上的应计异象.在确认中国市场上存在应计异象的同时,将会计应计进行分解,具体探究关于会计应计的三种假设在中国的适用性,确定管理层操纵可以解释大部分现象,但要解释所有细节还必须结合其他两种假设.通过将应计各项目分为可操纵和不可操纵两个部分,研究发现,市场对管理层操纵这一现象的反应存在时滞.另外,对所有A股进行分行业检验发现,主要是管理层操纵导致了应计异象.  相似文献   

3.
创业板的推出对我国经济的改革转型和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意义。文章从应计异象着眼,探讨创业板公司的会计信息与其股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创业板公司并不存在明显的"应计异象",与国外资本市场不同;第二,以应计项目为依据设计的投资策略不能获得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这说明创业板投资者能识别其盈利中不同组成部分的含义,市场有效程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介绍和评论了会计应计异象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应计异象的存在性以及应计异象的解释:应计计量观、净经营资产增长观、风险溢价和资产定价模型误设观及高估权益的代理成本观,探讨了会计应计异象与其他金融异象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会计应计异象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应计异象视角,利用2012—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深入研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会计信息定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能够显著缓解A股市场应计异象。进一步分解应计盈余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缓解了投资增长导致的应计异象,对盈余管理导致的应计异象加剧作用不显著,整体表现为缓解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监督治理效应发挥了主要作用,提高了治理水平,缓解了应计异象,高行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削弱了其缓解作用,内控监管环境的严格强化了两者的关系,缺陷整改信息披露未能引起两者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应计制核算的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不可操纵应计和可操纵应计,后者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盈余管理手段。本文利用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证明中国上市公司平均而言通过操纵应计项目进行了正的盈余管理,而且证券市场对可操纵应计作出了价格反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应计异象视角,以2011—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沪港通交易机制对A股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显著加剧了应计异象,利用PSM纠正样本选择偏差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机制对应计异象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与投资/增长假说相一致,投资水平提高加剧了投资/增长导致的应计异象;另一方面,与会计扭曲假说相一致,盈余管理水平降低缓解了盈余管理导致的应计异象,但这一作用有限。整体来看,沪港通交易机制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应计异象。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了截止到2005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债券39支,一共79个公司/年度样本,计算债券年度持有收益率,进而根据面板数据估计了一个横截面回归模型。经验证据表明,债券持有人对会计盈余的两个组成部分都作出正面的估价,并且估价的方式有些类似。这表明会计数字在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中是有用的,但是应当继续加强发债主体财务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3、2004年沪市A股为样本,以应计项目作为会计盈余的质量特征,分析市场对超常应计项目的信息识别能力。结果发现:在进行股票定价时投资者能识别超常应计项目并作出反应;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好的公司,超常应计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小于超常应计为负的公司(2004年数据不明显支持该结论);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差的公司,超常应计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大于超常应计为负的公司(2003年数据不支持该结论)。本文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现金流量表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上市A股1998-2006年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国家持股高低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本文发现,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利用会计应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更低,并通过数据验证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我国2009-2010年进行定向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在定向增发前一年的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问题。结果发现:定向增发前一年,上市公司会通过将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相结合进行盈余管理;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国有控股公司更倾向于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有能力选择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从外部监督力量来看,债权人监督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公司实施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空间,使公司更多的转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提供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国际四大并没有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2009年光大证券上市影响券商指数作为事件,以非正常收益率为因变量进行窗口期为18d的事件研究。研究证实,光大证券上市前两天对券商指数有显著的正的非正常收益,但这一非正常收益在光大证券上市当天迅速消失,在事件期内,整个事件带来了近6%的负的非正常收益。  相似文献   

13.
与以往单纯从内部控制这一规则治理机制出发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献不同,引入关系型交易这一关系治理机制,探讨两种不同的治理机制及其交互作用对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随着供应商/客户关系交易比例的增加,上市公司进行正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供应商关系型交易诱发的正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对客户关系型交易诱发的应计/真实盈余管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现金持有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国上市公司中,高额现金持有现象普遍存在;在职消费和代理成本都与现金持有量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都与现金持有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和财务活动不确定性都与现金持有量显著负相关;盈利能力与现金持有量显著正相关;负债融资与现金持有量显著负相关。上述研究发现提供了一些现金持有异象的经验证据,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制度环境和治理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资本市场从推出股权分置改革到取得成功,并于2006年开始出现定向增发融资以来,定向增发融资方式已成为我国股权再融资的一种主要形式。定向增发价格相对于增发时的市价有较大的折扣,停牌操控、掏空行为、利益输送不断出现在定向增发融资争议之中。文章以宁波建工案例为背景,分析其定向增发融资中存在的异象,并从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层面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业绩预告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披露业绩预告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未披露的公司;强制披露业绩预告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自愿披露的公司;且上市公司在披露业绩预告前预期到了盈余管理后的盈利状况,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或"迎合"业绩预告制度.研究还发现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差与负债高的公司更可能从事盈余管理.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论,为提高业绩预告信息的可靠性、进一步完善业绩预告制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就新旧准则执行前后公司利润平滑行为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发现,执行新准则后上市公司盈余波动性显著提高,应计利润项目变动与经营现金流变动的负相关关系明显减弱,这证明了新准则实施显著降低了公司盈余平滑程度。研究结论表明新准则执行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提升作用,这为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联合模型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1999-2007年9年间的企业-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5年残差的标准差即AQ值表示其盈余质量,发现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06年的盈余质量呈逐渐上升趋势,2007年略有下降,但仍然好于2005年的盈余质量.  相似文献   

19.
以2001-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对股改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决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不分配现象得到缓解,但派现水平仍然偏低;异常派现现象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仍然存在普遍"群聚"现象;现金股利支付率有所降低;现金股利的连续性不强;现金股利的行业特征渐趋明显。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中国上市公司间的并购为样本,收集了近八年收购公司的经验证据,研究收购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反应。研究内容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是研究了收购公司股票宣告日前后若干天内的短期股票绩效问题,二是研究了收购公司并购后三年内的长期股票绩效。同时,还研究了进行横向合并的收购公司的股票绩效问题,并对收购公司长期股票绩效与短期股票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