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先秦诸子中,法家持"现实主义"人性假设,其管理思想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特征.从先秦至明清,法家对中国管理思想始终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法家对于管理和领导技能的深入研究在先秦诸子中是仅见的。其管理思想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特征。从先秦至明清,法家对中国管理思想始终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法家思想的现代管理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从根  陆鹏 《北方经贸》2008,(2):107-108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长久以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法家管理文化对现代管理具有指导作用。韩非子的"法"思想为我们提供企业制度建设之道;"术"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制度执行之道;"势"思想,对我们形成卓越的领导风格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娟 《致富时代》2011,(5):140-140
近来,由于文化缺失现象,国学热盛行,探求和寻找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传统法家管理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从法家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法、术、势结合的管理观念和审时度势的变更理念等角度去发掘其对现代管理的价值,以促进管理更加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5.
陈小葵  苏悦 《消费导刊》2013,(11):193-194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转型期,当时的法家以“以议法治国”为口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通过对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吸取和总结有益于当代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6.
市场运行机制中的"看不见的手"、法制协调、企业自律等要素,均能从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汲取营养——道家的"无为"、法家的"赏罚敬信"、儒家的"修己安人",它们能对市场运行机制进行有效的丰富和补充。本文从市场运行机制和传统管理思想的类比分析入手,试图构建中国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赵曦萌 《商》2012,(11):139-140
一谈及法家,第一时间总是联想到残酷的刑罚以及秦朝的二世而亡,这是对法家的极大误解,法家并不是这样一个暴力与极端的学术流派,它是先人追求治国之道的极大成就,也是塑造中华文明的一大主力,它存在即有它之理由,本文通过对以管仲为代表的齐法家与以韩非为代表的晋法家的思想进行比较,来寻找法家思想之精华,以借今用。  相似文献   

8.
《商》2015,(50)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前后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汉代的法制指导思想以及具体的法律制度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代可以具体细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一是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帝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之以法家思想和儒家的思想作为指导,清除了秦朝残暴的法律;二是从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儒家思想指导为主,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思想是"德主刑辅"。汉代的这两个时期,尤以第二个时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国家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导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主阶级政权得到巩固,但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也逐渐变的强大起来,同中央发生了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最高统治集团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诏举良贤方正,极言纳谏之士"的对策,董仲舒则采取"春秋大一统"的思想积极应对。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开端始于汉武帝时期,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范围大,历史悠久,是其他思想都无可比拟的。从法律到社会思潮,从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到家庭伦理甚至是个人行为无所不及,也正是因为如此,到了我们现如今的生活,中国人的众多思想和行为还是深受儒家化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商》2015,(51)
先秦法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法治思想最初的萌芽,对于我国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实践有着极大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传统思想中蕴含着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如何合理运用将对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很大的助力。儒家的柔性管理结合法家的刚性管理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所崇尚的"礼治"与法家所推崇的"法治"因其倡导的"亲疏"与"平等"理念的矛盾而始终处在互相抗衡的状态,秦朝推崇"苛法"而"焚书坑儒",汉代则废除"苛法"而"独尊儒术",而从汉武帝时期,"礼"与"法"逐渐合流,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礼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中国历史上的"礼""法"合流,是以"礼"绝对控制"法",而此时的"法"与传统的法家之"法"已相去甚远。我们不愿再见秦时的"苛法",但后来的"礼法"亦非今人所欲。对儒家伦理的提倡需要慎而又慎地去粗取精,万不可盲目推崇。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极为活跃的、极富创新性的阶段之一。法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他适应当时的社会条件创造性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系统运用的政治思想。他的创新思想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夏商时期的谋事们就努力寻求治国方略。而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便体现了最早的战略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家注重打造稳健增长型长期战略,道家讲究高屋建瓴的战略哲学,法家运用科学的治国战略,而兵家是世界最早的战略管理学派。战略管理的思想在中国延续至今已千年,当融入了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后,融汇后的战略思想将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是两汉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它以道家思想为主线融汇了儒、法、墨、兵、阴阳等各家思想。但是,各家思想在《淮南子》中都发生了变化,不同于它们在先秦时期的状态。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这本以道家思想为主的著作中,各家思想都被道家思想所融贯。二是各家思想彼此互相感染、互相熏陶。文章旨在分析法家思想在这两重原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并以此探索《淮南子》中的法家思想与先秦原始法家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商》2015,(12)
从春秋的法治萌芽发展到后来的法家学派,之后的礼、法之争逐渐演化为儒、法之争,一时间儒法相互攻讦。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对法家竭尽贬斥,苛政酷法、"焚书坑儒"等纷纷成为发家的代名词。时至今日,法家依然没有摆脱严刑酷法的影子,更有学者对法家有一种从骨子里带来的偏见。历史上真实的法家不但为中华法系政治、法律制度构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即使在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仍然对中华法系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耀 《商》2014,(49):112-112
法家作为先秦百家中最注重政治功用的一派,其治国的方式为法治。而在于法家内部则分为了两派:齐法家与晋法家。两派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他们都强调法治,以及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是对于完成方式又有所不同,齐法家侧重刑德兼备,而晋法家则重刑赏。并且两者对于商业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由于文化、地理和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以"政府再造"为内容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目前,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西方各国推行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市场化的主导理论,并发展成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同时也波及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改革及其社会的发展.新公共管理改革在解决西方国家的财政危机等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行政的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但是新公共管理在实践中的工具理性越发凸显,甚至出现了扩张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价值理性的存在, 因此,我们一方面应注重发挥工具理性和科技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应具有理性的自觉,摆脱工具理性的盲目支配,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褚应 《商业科技》2013,(28):101-101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了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我国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企业管理理论确实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发展。但是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以及我国与西方所不同的具体国情,建立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理念才应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法家管理思想史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对其理性分析,“去粗取精”式的合理提炼与发展运用,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继东 《沿海经贸》2003,(10):14-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化和创新.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是否是法治社会,直到现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中华法系之博大精深,律、令、科、比、格、式等法律形式自不必详述。自周朝开始,通过建立秩序,规范行为,构建了周礼,包含了法的理念。法家也是礼树开出的花朵,大一统的秦朝搭建了具有中华法系特色的法治主义的基石。然而,传统社会的法并不仅仅只是刑,是律,亦是礼,是德,是一个包罗甚广的综合,笔者回顾西周始至秦始皇时期法的发展历程,试论述中国传统特色的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