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是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在顺应、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生态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云南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发意义。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生态文化面临着文化变迁等困境,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通过文献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结合,对生态文化、民族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三者之间的内涵和辩证关系进行了梳理,指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进而以元阳县、普者黑等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阐述了民族生态文化助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等措施,以期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云南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这是云南宝贵的发展条件,一定要倍加珍惜。要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责任。”云南地处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的上游和源头,  相似文献   

3.
云南稻作民族文化生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童绍玉 《经济地理》2002,22(1):92-96
稻作文化是云南稻作民族能动地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云南稻作民族的生存环境立体多样,内部纵横分割、地形破碎封闭;区位具有过渡性:是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和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地带,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中南半岛文化在此交汇,与本土文化圆融,古代三大原始族群在此繁衍融合。这种立体多样的文化生态孕育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多个稻作文化亚型。云南各稻作民族在长期能动适应文化生态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立体分布格避,独特的祭祀活动、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使用生态足迹法和改进的AHP法对丽江市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指出2001年丽江市生态足迹低于1995年,而2007年是2001年的近3倍,主要是2007年能源消耗对生态足迹的贡献较大.丽江市生态承裁力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减少程度不明显.生态足迹变化较大,表明人类的活动程度和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加大;而生态承载力没有明显减少主要是由于丽江市是一个旅游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旅游资源的开发.AHP法分析表明,从1995年至2007年,丽江市可持续性总体上是增强的,其中2001-2007年发展较快.此外,还分析了民族文化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指出民族文化的合理保护与开发能促进丽江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集边疆、民族、山区以一体,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历史条件,决定了云南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问题严重。从云南区域实际出发,以特殊区域与特殊对象为重点,走扶贫开发与产业扶贫、环境保护相结合道路,完善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云南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效率和质量,缓解和消除贫困现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云南多民族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被誉为民族文化宝库和民族艺术海洋,是海内外旅游者梦想的圣地.云南绚丽的民族文化,推动着云南旅游经济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与地方文献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对地方文献在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作用,以及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构建地方文献保障体系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7.
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在对待生物的态度上体现了他们的生态智慧,主要以对植物和动物爱护为例,阐明回族习俗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价值观,使民族文化资源成为保护动植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又一良好对策,以期在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学术讨论中能有更多更广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建筑风格是一个地区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体现和传承载体。云南民族建筑的样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是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直接体现。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云南民族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就了云南民族建筑的多样性。随着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建筑也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云南是一个动植物和有色金属王国,地形地貌极其复杂,而且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正由于这些特殊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条件,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如何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系统考察民族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作用机制,金融抑制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突出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问题又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文章探讨了民族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框架体系,包括建立持续的财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公私合营投融资运作模式、健全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及持续灵活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和激励制度,以期在投融资机制上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生态意识得到了逐步的提高,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对近年国内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内容涉及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风俗禁忌、民间文学、民间规约和生产方式五方面,以期呈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宗教文化资源渗透在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之中,因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性质是宗教文化。云南宗教文化资源具有完整性、原发性和层次性,并以原始宗教文化资源为根本。因此,认识和定位云南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性质,对云南保护、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旅游多年来的发展态势一直较好,除了源于旅游资源的丰厚外,更得源于赋予资源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云南旅游人气旺的丽江、西双版纳、红河,纳西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的水文化,给予这些地区的旅游注入了许多鲜活的内容。从“泼水节”的狂欢,到丽江小镇的“柔软时光”,美丽壮观的“元阳梯田”,水的理念、水的习俗、水的传说、水的故事延续着这些民族的生存状态,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只注重水治理的生态观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树立优秀的水文化理念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式。本文的目的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对云南生态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主要表现在认知与感知两大层面,并探讨了实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最后将理论加以应用,以格萨拉旅游区为例,提出了发展当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策略,并希望对其他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景区城镇的生态经济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区城镇与景区旅游业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中国景区城镇虽然类型多样,但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经济系统,其系统结构、服务功能及人流、能流、物流、资金流等都有一些共通的特点,当前中国景区城镇的生态经济建设,主要存在规划水平不高、重复建设、产业结构不完善、地方与民族文化特色不鲜明、环境保护较差以及市民生态意识偏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四川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屏障建设的前沿阵地,对于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快四川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只有通过制度的保障、约束和监督作用,才能建立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文章提出从加强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建设和加快生态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入手,以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环境资源管理制度、法律保障制度、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制度为抓手,逐步健全四川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思想,表现在少数民族民族生态文化的三个层次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少数民族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规约、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体现了少数民族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存在共性与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育养和支持,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可以探寻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服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起源、文化崇拜,向人们展现一个民族不可复制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长期以来,云南境内25个少数民族勤劳耕作,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云南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服饰堪称云南民族文化的瑰宝。因云南相对封闭的地域特征,这些服饰大多以原生态的特质保存下来,形成云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全球化,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也面临失传和异化的危险。在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十分紧迫的工作。本文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面临冲击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建立一个有效的保护、抢救、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区,当地侗族居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饱含的生态智慧确保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稳态延续。立足于文化整体观,从观念层面、技术层面和组织层面入手,探讨了侗族的传统观念、传统技术和社会组织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分析了侗族传统文化流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尊重与保护侗族传统文化,有利于黔东南州侗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云南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从绿色经济发展视角对生态扶贫的概念和意义进行界定与解读,通过分析云南民族地区生态扶贫的现实困境构建生态扶贫的路径,并提出加强生态扶贫的政策支持,建立生态扶贫的协同机制,完善生态扶贫的治理体系及创新生态扶贫的道路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