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日本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创新能力近年来进步明显,涌现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新药研发与生产企业。目前,各大制药企业均投入巨额研发经费,提前进行研发布局,以求在未来市场需求大的医药领域取得重大新药创制的突破。对日本药品的生产及销售状况、新药研发的现状与发展动向以及日本制药企业的研发重点和战略布局进行研究,以了解日本药品研发产业整体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医药研发外包(CRO)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80年代以后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由于新药研发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研发一种新药一般需要耗时8-14年,投资8-10亿美元,这对任何一个生物医药企业都是沉重的负担。同时,伴随着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及对于药物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使得新药的研发更加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内建立和发展CRO的重要现实意义,对国内外CRO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并结合我国医药科技园区的发展情况及特点,分析了医药科技园区内建立和发展CRO的重要性.医药科技园区内建立和发展CRO有利于促进园区内新药研发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园区内新药研发的成本和费用:有利于加快发展我国的外包服务市场;有利于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药风险投资的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医药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快速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仿制国外医药产品的基础上实现的,我国医药企业自身缺乏创新能力。而中国加入WTO以后,药品的仿制将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直接威胁到医药产业今后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我国的新药创制体系。新药研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通过风险投资的介入,能够较快地提升我国新药研发能力。本文探讨了建立适合新药研发的风险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5.
医药研发外包(CRO)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80年代以后任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由于新药研发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研发一种新药一般需要耗时8~14年,投资810亿美元,这对任何一个生物医药企业都是沉重的负担。同时,伴随着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及对于药物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6.
医药研发外包(CRO)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80年代以后任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由于新药研发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研发一种新药一般需要耗时8~14年,投资810亿美元,这对任何一个生物医药企业都是沉重的负担。同时,伴随着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及对于药物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7.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R&D的总体特征运行模式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实力在全球医药产业界仍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连续多年R&D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为新药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是深入分析其新药类型,可以发现: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仍呈明显的“渐进式创新”特征,其产业整体上选择了渐进式创新和研发外包的创新模式;研发外包(Outsourcing)以及研发业务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是当今美国生物医药产业R&D活动最重要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英国第二大制药商阿斯利康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简称"和记黄埔医药")2011年12月21日宣布,双方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沃利替尼(Volitinib,HMPL-504)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审批和销售。沃利替尼是由和记黄埔医药自主研发的全新靶向抗癌新药,拥有全球知识产权,并即将投入I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新药研发中的管理期权,结合案例用二叉树模型计算了新药研发中的放弃期权和推迟期权价值,指出应从模型参数设定检验、研发成本波动性、其它竞争性新药信息收集、期权的最优执行等方面加强新药研发中的期权价值管理,并得出结论:二叉树模型是新药研发价值管理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日本武田制药企业为个案,通过对其历史与现状的分析,认为企业是通过五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即研究资源整合、开发资源整合、专利资源整合、生产资源整合、市场资源整合,并且通过五类资源之间的互相协调,使得新药研发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调整新药研发战略,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增强新药研发能力.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1.
王可 《经济世界》2003,(8):56-59
拥有几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已经成为一些有买力的中国制药企业奋斗和追求的目标。但是,中国的新药研发,目前仍是中国制药工业的一大软肋。在中国的制药企业中,靠广告轰炸、一个产品独闯天下者很多,具有新产品梯队的企业却极少。其症结何在?一位老专冢深有感触“何时中国制药企业的老总们能在医药研发上拿出像在广告投放上一掷千金的气魄来.这种局面才安真正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新药研发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研发投入、风险、数量以及技术动向等方面分析世界新药研发趋势,并结合我国新药研发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研发生产和治疗疾病的传统医药已成为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向.随着人们对传统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中药和民族医药疗效的不断肯定及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传统医药事业逐渐走向了产业化道路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传统医药目前已成为我国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药研发是医药产业技术进步的核心,是新世纪各国科技、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国内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以仿制药品生产为主,制约国内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药企业是美国制药市场新药研发的创新主体,政府扶持、健全的融资渠道、成熟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及相对完善的评审体系促进美国新药的研发创新。欧洲各国制定"创新药物计划(IMI)"并改革国家新药审批制度,采取相应的政策举措促进新药研究与开发。与欧美各国不同,日本政府在医药产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通过积极引导和强制扶持的干预措施来推动医药产业发展及新药的研发,且特别重视促进研究成果的社会化利用。  相似文献   

15.
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研发具有费用高、周期长和风险大的特点。而以往的新药研发决策往往没有将新药的特点和市场信息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这就使企业的新药研发决策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将药物经济学引入新药研发中,发挥其在平衡药物的治疗效果与药物治疗成本方面的优势,则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降低企业决策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加快推进及老龄化进程的汹涌到来,传统的医药制造、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恐难以应对日益庞大的需求。新型冠状病毒的防疫抗疫情况尤其凸显出我国医药产业远不能够适应国家安全保障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冲击到了原有医药制造业的版图,医药产业链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的苗头,特别体现在新药研发的敏捷化、药品制造的便捷化和药品物流的智能化。文章建议未来应结合国家新基建的发展,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红利,充分发挥其推动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新药试验数据专有权保护制度旨在通过对公开的新药试验数据授予额外期限专有权保护,延长新药研发人的权利期限,达到消除因新药研发成本巨大而带来的不利影响。运用法理分析和比较借鉴方法,通过对我国新药试验数据保护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该制度存在立法定位、保护对象、保护客体、例外适用范围4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阐述了构建我国新药试验数据专有权保护制度的必要性及理论基础,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从5个方面构建和完善我国新药试验数据专有权保护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转换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白晓利山西省医药公司新特药采购供应站是全省最大的新药、特药专业医药商业企业。现有职工51人,经营品种达1500余种,经营方式为二级调拨、三级批发兼零售。主要经营国产新药和进口药品。除常规品种外,还包括多种急救药品、特种用药和保...  相似文献   

19.
吴以岭是近年来引起国内医药界人士关注的人物,是他把6年前自筹10万元资金创办的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发展成为固定资金上亿元,拥有6家子公司,集科研、临床、生产、教学、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医药企业———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公司,承担了两个国家级治疗中心、两项国家新药研究基金项目和十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填补世界医学空白一项,达国内领先水平一项,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民族医药、实现中医药科技产业化的新路。其发展模式被国家科技部有关领导誉为“我国中医药开发的创举”。吴以岭是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医药国际化探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我国制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需要分析以下问题:1,哪一种研发方式最适合中国药企走国际化道路;2,哪一类新药、仿制药或中药是国际上急需的,其申报成功的决定因素和几率如何;3,中国医药走出国门的瓶颈在哪儿;4,如何克服中国医药企业通过国外GMP规定的暂时困难。本文通过对我国制药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并对照印度制药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三个观点:从药品国际注册入手、积极探索国际并购、走联合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