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跨国购并方式正在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一种重要的模式。本文根据万向、华立和海尔等企业跨国购并的实践,分析了中国企业在跨国购并中可能采取的模式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2.
跨国购并中企业文化整合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购并正成为我国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战略手段。早期日本及国内的若干案例表明跨国购并的绩效并不乐观,而文化间差异是导致跨国购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根据购并公司文化包容性与购并双方业务相关性的不同匹配状况提出了四种企业文化整合策略,并提供相关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跨国公司为加强其国际竞争地位和推行全球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收购与兼并浪潮。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银行业就发生了数千余起购并,金额空前巨大。2000年全球跨国购并价值达到11438亿美元,跨国购并在世界FDI流量中所占比重从1987年的52%上升到2000年的91.7%,跨国购并成为FDI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这些国际企业的并购重组具有真正世界性质,它遍布世界各地,囊括了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和研究了中国企业跨国购并的动因、现状和机会,进而讨论了中国企业跨国购并的模式选择及其实施的典型案例,最后对当代中国企业跨国购并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购并作为实现企业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现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大趋势.我们应抓住机遇,通过跨国并购的契机来推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应正确认识跨国并购可能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对我国企业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冲击.因此,政府及相关机构应采取必要而有效的措施,积极参与并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跨国购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跨国公司要在世界经济中取得相应地位,跨国购并是进军世界经济重要形式与策略。如何进行跨国购并,进行跨国购并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跨国购并——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推进跨国经营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发展一批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而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跨国经营状况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创建我国的跨国企业依然任重道远。跨国购并以其特有的效应将成为以后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方式。本文分别从理论上,从实践中对跨国购并的涵义、效应以及我国企业进行跨国购并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庄礼伟 《大经贸》2001,(7):80-83
跨国购并增强综合国力近10年来国际经济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企业跨国购并(TransnationalAcquisition)的广泛发生。企业之间的购并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并不鲜见,但范围之广、金额之大、跨国案例的比例之高,都只是近期国际经济关系中才出现的特征。这是全球化进程的逻辑结果。跨国购并是全球化时代企业经营的一个常见模式,是企业实现自身增值的战略手段。全球化时代经济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跨国界的大规模经营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获得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跨国公司为扩张市场、降低成本、利用一地资源和增进左右行业市场的能力,都纷纷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购并对象。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投资方面,对外投资意识不强,投资范围只限于几个国家,投资数额较小且投资方式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向外扩张。在产品方面,欠缺品牌观念,名牌产品数量有限,产品服务相对较差,产品技术质量低,具有垄断优势的技术较少。在管理方面,政府支持不足,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专业人员匮乏,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待于完善。应加强跨国投资意识,扩大跨国投资范围;利用现有比较优势增大对外投资额,完善跨国经营方式;树立正确的名牌观念,加大投入和利用资金力度;发展高新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完善相关法规,加强政府支持;同时应加快专业人才核算。  相似文献   

10.
曲面曝光技术在异形曲面高精度线条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外资是中国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势不容乐观,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导致我国利用外资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因为我国传统的引资方式与当今世界主流的利用外资的方式——跨国购并不符,大大降低了外商在华的投资积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购并已成为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中国已经加入了WTO,跨国公司在中国必将掀起更大规模、更大力度的购并浪潮。跨国购并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也将逐渐加深。如何制定相应的对策,兴利除弊,是本文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跨国购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最主要方式,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的63.8%。目前外资收购中国企业国有股和法人股股权的法律障碍不复存在,各界对外资购并的期望都很高,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外资购并本质上是受资本的逐利本能驱使的,只有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才具备吸引外资的基础。目前外资瞄准我国的优势领域有:  相似文献   

12.
荷兰天地集团跨国购并整合中国华宇物流集团已经快六年了,究竟是掌握了跨国购并整合之道的成功整合之舞,还是根本没有入道的失败整合之旅,一时难以明确回答。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研究和探索跨国购并的整合之道。在总结天地华宇跨国购并整合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中式"跨国购并整合的九大哲学思维和本土化整合成功之道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宝 《国际贸易》2006,(2):8-1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跨国购并再次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到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发达国家寻求购并目标,而且目光也不再局限于当地小企业.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的跨国购并战略中,除了中石化、中石油、宝钢等大型骨干企业表现突出外,中海油、海尔集团、万向集团、华立集团等一批正在崛起的企业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英国学者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的人均净对外投资额随着该国人均GDP的增长而变化,在这个曲线上,中国正处于曲线底部的上升阶段,有强大的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购并通常是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策略。在企业购并实践中,购并主旨定位偏差,购并战略模式选择不当,而导致购并失败或效益不佳的例子较多。企业购并的目标应着眼于提升企业的实力,主旨应落脚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购并动机决定企业购并后整合方式的选择和企业购并后的效果,因此,关注购并的动机非常重要。应该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出发,积极进行企业购并的战略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外投资是国际竞争、保持人民币价值稳定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相对缓慢及存在跨国经营的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外投资小,缺乏宏观规划,政策与管理不到位,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人才等,影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应加强对外投资力度,加大中国企业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鼓励倡导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多元化投资和中国并购,改变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湖南企业跨国投资的进展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已有良好开端,但在数量、规模、投资动机和产业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应设计合理的思路进行引导和调控,以积极的态度推进湖南企业的国际投资和跨国经营,使湖南企业的跨国投资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购并式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的趋势和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欧美跨国公司调整全球竞争战略,通过购并大举进入东亚市场。而东亚国家资产的大幅缩水,也吸引了跨国购并。我国国有经济的重组也为外资购并提供了机遇。欧美跨国公司大量收购国内企业,对国内经济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8.
创业投资作为一种高资本增值收益的资本远营方式,经济萧条对其影响巨大,对创业投资的领域、投资阶段、退出渠道均产生重大影响.面对经济萧条,创业投资公司应选择典当、环保节能、创意产业、新材料等行业进行投资,在减少对种子期和初创期投资比例的同时,加大对成长期企业的投资比例,可通过购并实现投资退出,加强对已投资企业管理的同时为其提供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19.
企业并购是一种资本集中的方式和企业迅速扩张的手段。但因宏观规划协调不力,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存在着缺乏法律约束力和渠道不畅的问题。我国应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及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跨国并购战略,加强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与法律环境,完善相关的对外投资保障制度,切实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跨国并购活动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研究企业跨国投资动机的理论就十分重要。产品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等对外指导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意义重大,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应着眼于“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