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的诗歌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是诗人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对压迫的反抗,而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使他在强大的黑暗势力包围中仍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读他的诗能使人从自己内心深处唤起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与教师职业成长需要教师不断自我更新。自主精神与反思意识对于教师的自我改善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地方。而推动教师进步的持久动力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相似文献   

3.
根据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税收执法人员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人,在执法的过程中同样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并且要学会自我保护,免得出现执法犯法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大学生,认识别人是很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了解的一个方面就是自我概念,也就是对自己的看法或者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在认识自我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认识自己的方法。认识自己的一个潜在负面影响是:这一过程可能会突显个人的缺点,从而带来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5.
杨洋  章得鑫 《大众商务》2011,(12):125-126
在历史上起过积极进步作用的启蒙精神,却无可避免的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启蒙自身出发,寻找启蒙自我毁灭的根源,他们以神话与启蒙关系为核心,揭示了“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认为启蒙精神的实现是进步和退步相交织、文明和野蛮相伴随的过程,由此启蒙精神走向了自我毁灭.与此同时这样的批判也带有一定的局...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对自己的评价中肯、低调,显示了一代伟人的谦虚美德,对自己的总体评价是"三七开"。自己的愿望是当一名新闻记者或教员,"没有想到成为共产党人"。毛泽东思想不是一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自己的性格既有"虎性"也有"猴性","一生不信邪",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围绕聋哑人辛格展开了一系列对话,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揭露了人类精神的孤独。文章从对话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论证卡森通过小说中主人公们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多声部共鸣以及结局未完成等特征突显孤独主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哲学的先驱叔本华、祁克果、尼采三位哲学家一改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的近代哲学的传统,转而对其进行批判并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然而,在现代性语境下,却出现了都市化的流浪、归属感逐渐淡化的个体自我认同的悖论和危机。如何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意识关系三个维度上分析,将为我们思考和解决个体自我认同问题提供一种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与生理状态,都是自我效能的因素。自我效能主要是通过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四种中介过程实现其作用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我护理简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自我护理作为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本阐述了自我护理的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自我护理的状况,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自我护理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爱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优秀的象征主义小说。主人公对他的公事包的态度的转变具有深刻寓意。作品通过公事包在不同时期所装物品的不同,对病态的、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鞭挞,揭示了西方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精神生活日益空虚、无视人的尊严、践踏人性的社会现实,探讨了人类在发生危机和寻求自我本质时的苦闷与彷徨。  相似文献   

12.
大学开展人文教育对构筑精神家园、净化人的心灵世界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要转变教育理念,彰显人文教育中的人文性,挖掘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意义内涵,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人文教育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角,他们对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企业家在现代社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地位同时也赋予了他们相应的发展经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高的社会责任。企业家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微时代"的到来使高职学生的精神生活面临新的挑战,精神生活的领域和深度也受到深刻影响,也使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既有活动空间被挤压,既有工作成效被侵蚀。在自媒体领域,话语权已不再由官方独享,而是走向大众化。有鉴于此,应当从形式上、理念上、内容上、制度上探索创新途径,构建青年学生思想文化"微体系",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活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内在精神的和谐、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然而,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却日益凸显。精神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随着社会的实践活动产生并发展。精神生活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有其独特的内涵,具有超越性、历史性和多样性、社会性、阶级性等特点,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了解和把握精神生活的特点及运动规律对于我们解决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建设人的健康精神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境界有较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人的精神生活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思想层面上看是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从现实层面上看是受科技、全球化、社会转型三者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影响所产生。  相似文献   

18.
论灵性资本视野下企业价值的内化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性资本"近些年来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她涉及到人们在信仰、宗教、终极价值目标方面的素养,关系到企业家、员工奋斗的原动力,以及人们在内心深处应对变迁与危机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企业之余迫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经典文化不仅对个人"身"、"心"、"灵"修养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对此,文章将以企业为分析主体,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投资"灵性资本"的探讨:一是在管理过程中净化文化环境,探寻"灵性资本";二是让管理文化回归人本经济,投资"灵性资本";三是在实践中担当企业社会责任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累积"灵性资本"。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全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关切,本文试从中国历史的精神底蕴和现实社会人类共同的精神向往中,从可能与不可能中来探讨人性的回归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两个"为本"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文化为本"。"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人和文化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对人和文化来说都是应为之服务的手段而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当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文化之所以是教育的本与根,之所以也是教育应为之服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简单地说,没有人,固然没有文化,然而反过来,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