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城市化与贫困问题的研究在学界由来已久,但由于其概念缺乏规范,其涉及的问题又纷繁复杂,因此在目前已有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理清研究问题的各部分关系,从学理上和实践上探讨伴随城市化而凸显的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现象的成因与现状,并对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城市化与贫困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梳理.以启发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曾敏  向仁康 《特区经济》2011,(6):292-29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显现,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家庭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阻碍。依据马克思贫困理论的三个层面,从技术基础、表现形态和制度决定,分析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的产生背景、社会构成和结构成因,提出了城市反贫困的途径,旨在为我国的城市贫困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乔真 《特区经济》2005,(7):111-113
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中国目前已进入城市化高速成长阶段,城市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和特大成城市乃至超大城市。1.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起飞阶段。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使用“城市化”这一指标。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统计为17.92%,80年代,由于回城知识青年和下乡城镇居民的重新安置,以及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1992…  相似文献   

4.
廖奠坤 《宁波经济》2007,(11):41-44
宁波市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解决城市贫困采取了切实措施,成效明显。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贫困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不断探索和完善城市扶贫帮困、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新路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治理城市贫困关系到稳定大局,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角度出发,结合甘肃省具体情况,对我国城市贫困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研究报告》2002,(137):1-21
针对中国日益突出的城市贫困问题,讨论了城市贫困人口识别的方法,对中国各省和主要城市的贫困线,贫困程度,救助水平以及全国城市贫困的基本特征做了估算和分析,并针对现有贫困人口收入支持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文章从城市贫困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其现状和成因,提出了解决城市贫困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1985年至2007年间上海经济增长与城市贫困水平的变化发现:总体上经济高增长带动了绝对贫困发生率的下降,但同时相对贫困发生率却在1990年后逐渐上升。总的来说,上海经济增长1985-1999年间属于亲贫困的增长,但2000年以后,尽管上海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不平等恶化造成相对贫困总体趋势日益严重。因此,本文认为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除城市贫困标准外,相对贫困也应成为衡量城市贫困问题的标准。政府在注重减少绝对贫困的同时应关注相对贫困问题,制定有利于贫困人群发展的战略以减少不平等,使贫困者能够从经济增长中更多受益。  相似文献   

9.
据专家估计,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亿,占到世界总人口的8%。可以预见,在未来二三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36%提高到50%,古老的三七开的城乡格局将被彻底打破。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将从此步入城市化国家的行列。这样由此下去……,这样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将会使得我国将近700座城市重新面临着如何管理建设的问题。如何经营和管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目前变得甚为紧迫了。然而,想管理好一个城市,协调城市中的各个角色的作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经济和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转移,城市数量和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加强的历史过程。20世纪初全世界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3.2%,而现在已超过50%,其中发达国家为79%,发展中国家为43%。目前中国的城市数量为666个,城镇人口为45844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6.2%,工业化率44.9%,低于发达国家43个百分点,形成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导致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提高缓慢等。为此,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周鹏 《北方经济》2010,(3):57-58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贫困问题被认为基本上是一种农村问题。例如,世界银行(1987)利用1985年全国住户调查数据测度的贫困发生率,城市仅0.40%,而农村高达12.4%。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现,相当多的城市人口陷入贫困之中。由此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我国正在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城际之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每个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努力寻求如何构筑持续竞争优势。在构筑城市持续竞争优势的各种努力中我们认为最关键是要塑造新型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形成和保持城市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0%左右,城市人口约3.9亿。我们要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城市人口则将达到约7.5亿。这就意味着,在今后50年,大约还要有3.8亿人进入城市,我国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将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高速度、集中化的城市化建设之后,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重大转型。城市规模在调整变化中快速增长,为城市化提供了广阔腹地和丰富资源。城市经济在跌宕起伏中繁荣发展,生产和消费两端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城市功能日趋优化完善,交通与通信服务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城市规划设计步入规范和有序新阶段,中国特色城市和区域规划体系初步形成。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解决了城市走什么道路的根本问题。调整城市群功能定位渐成共识,文化引领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布局阶段。未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必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开启的城市现代化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5.
何汇江 《魅力中国》2010,(33):165-166
本文认为,随着城市贫困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持续贫困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而持续贫困表现为贫困的代内滞留和代际传递。文章基于郑州市贫困人口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城市贫困的代内滞留和代际传递的可能性,解释了城市持续贫困的原因,并进而提出了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重视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贫困的影响以及重点解决固定化的长期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来源与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三无"人员仅占城市贫困人口的6%,而下岗、失业人员与企业离退休职工成为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贫困主体,其中又以国有企业职工占据绝大比重。有数据显示,目前大约五分之一的城市贫困人口是由国有企业的改革所引起的。本文将用两个经济理论模型来解释为什么国有企业必须裁减员工以及下岗将如何导致贫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快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制约我国城市化的政策、制度障碍正在逐步消除,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近3年来就从30.89%提高平的指标都表明,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01年的664个,城镇人口由17245万人增加到48064万人。目前,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7%左右。城市数量与规模的迅速增加与扩张对城市公用事业建设产生了巨大需求,但由于政府资金不足,  相似文献   

19.
《发展》2012,(5):47-4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从1.72亿增长到2009年的6.22亿,城市化率也从17.9%上升到2009年的46.6%。城市化已成为支撑中国下一个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快速城市化对城市就业、资源环境与社会稳定提出了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部分先富起来搬迁到城市的农民越来越多,这就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吕梁地区各级政府部门非常重视这项推进城市化进程工作,尤其是作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离石市,在2001年峻工三项工程基础上开工建设20项民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