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制造”缘何制造不出“世界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各大都市的高档百货公司、精品店中,印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并不少见。然而。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却难打出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相比,我们到底差什么?  相似文献   

2.
张三才 《中国西部》2006,(2):167-169
“饮酒不醉最为高”,这句类似增广贤文之类的古训,大概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是,一旦接触到现实,要想把这句古训真正落到实处,可能是难上之难。  相似文献   

3.
张锐 《珠江经济》2005,(9):12-17
从手可提拿的袜子到车载船运的彩电,从活泼可人的玩具到风情万种的睡裙,从玲珑剔透的打火机到轻便快捷的山地车……当一件件“中国制造”产品昂扬走进异国他乡时,将智慧和汗水浸入其中的国人无不为此击掌称快。然而,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步难。在一个充满怪异与诡谲的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正在遭受着多种力量的阻击与挑衅。  相似文献   

4.
戴志强 《中国经贸》2007,(11):36-37
目前,一股拿中国制造“说事”的“浪潮”席卷“全球”。一时间,中国制造甚至被一些国家和媒体恶意地“妖魔化”。涉及产品种类之多,蔓延全球范围之广都可谓是空前的。面对这一场中国制造产品风波,国人无论是愤怒于别国的歪曲、捏造、放大瑕疵,还是悔恨于本身确有的弊端,若是停留在“正名”、“反驳”、“自责”的就事论事层面未免显得过于肤浅、简单;若能从危机中洞悉契机,化外部压力为重塑中国制造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外资变局     
刘丹栋 《新财经》2001,(8):20-23
种种迹象表明,国际资本对中国的青睐正在增大,在中国的投资已露出潮涌之势。难道外资在中国的流动已从琢磨不定的变术成为不争的变局?  相似文献   

6.
当“宁海文具”找到“上海设计”,“文具之都”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也就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与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大而不强",处于"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尴尬境地。2016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世界20%左右,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人们已经无法适应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然而,辉煌增长的背后却难掩中国产品海外形象"不佳"的软肋。"中国制造"要获得国际认同,必须提高其在全球的形象,塑造中国品牌。文章从"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的结构层面出发,探究国家形象、品牌形象、产品形象之间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回首2007年的中国产业发展状况,制造业最是令人唏嘘不已。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就连12月6日启动的2007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也正试图以“谁是中国制造的脊梁”——这一较之以往七届更为鲜明的主题——来追寻过去一年的经济领袖。  相似文献   

9.
加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嬗变 创业板的推出,给中国经济所带来首先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嬗变。 “中国制造”想要完成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没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嬗变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对外贸依赖度超过了80%的国家,对于一个外贸总额已位居全球第二,并将在2010年前问鼎全球第一的国家,这种嬗变可说是生死攸关。然而作为中国最重要资本市场的中国股市,却偏偏缺少了这种功能。  相似文献   

10.
当国人沾沾自喜于“中国制造”的美誉时,不经意间,甜蜜的烦恼又袭上心头。“中国出口约八亿件衬衫才能抵一架(法国)空客380”,5月3日来自商务部长薄熙来的警世之语让人忐忑不安。“中国制造”繁荣的背后是脆弱的低端产品,是微薄的利润空间,是民族工业捉襟见肘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