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芮群伟 《环球财经》2011,(2):115-115
天安门广场最近增添了新地标,一座95米高的孔子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前落座。新闻里介绍,雕像上的孔子,身体左侧佩有一把宝剑。这个佩剑的细节比较有意思。作为至圣文宣王的孔子,一直都给人崇尚文治的印象,克己复礼,半部《论语》便可治得天下。但“剑客”孔子,也许更符合其时春秋形象。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组织和进行教学与教育工作。这个教学、教育原则滥觞于孔子。孔子在自己数十年的教学、教育实践中,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原则。但孔子并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概念,而是由宋代思想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兄弟)和朱熹从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如二程说:“圣人教人,各因其材。”朱熹也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相似文献   

3.
孔子猜谜     
《发展》2008,(12):158-158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这“项橐”何许人也?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这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  相似文献   

4.
孔子世家繁衍生息,道播世界,历来是我国人科学研究的重点。宋时,孔端友随驾南迁,孔子世家分为南宗和北宗。元初,孔洙让爵,曲阜北宗得以世袭爵位相传,衢州南宗隐身民间,人世不显。元明以来,孔子世家发生大宗争执,焦点是“孔玢孔瑶谁为长?”“孔洙无子吗?”“孔彦绳谁之后人?”“孔祥楷与孔祥柯之争”。这四次大宗争执,致使当今社会不见一张正确的孔子世家大宗图。本就此进行辨析,试图客观地画出一张孔子世家大宗图,献给世人,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5.
孔子义利思想是孔子的义利思想,是仁、义、利统一的民生义利观,内涵是援“仁”入“义”,以“礼”为“义”,合“义”取“利”。道德正义价值对于利益平衡的调节作用,不仅体现在个人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上,更表现在企业经营和社会治理方面。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扬弃孔子义利思想,对于实现整个人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与盗跖喝酒     
《民营视界》2007,(4):75-75
我上初中的时候,正赶上批林批孔,由此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启蒙”,身为中国人而第一次知道了孔子、孟子。不过,“启蒙”是反过来进行的,老师告诉我,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坏人”,一种是“好人”,坏人是孔子、孟子,好人呢?好人是商鞅,因为他让秦国人民守纪律,还有李斯,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为出发点,“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中“礼”是“仁”的表现手段,“仁”是“礼”的实质,这两者是统一的。孔子希望通过“礼治”来使社会有序,寄希望于“仁人”“圣君”来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虽然他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德育首位论的研究性学习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孔子德育首位论与其德育目的的关系出发,认为孔子的德育首位论是由其德育教育的“立己”、“立人”论决定的;以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角度重新解释“内圣外王”的“己立、立人”目的;并着重阐明孔子教育思想中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为孔子的德育表现为德育首位、终身教育、注意主体性的培育,以及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兼荣并茂”、不可分割、融为一体等特色,具有鲜明的研究性学习特质。  相似文献   

9.
张晓宇 《发展》2011,(12):144-144
第一次听到把“温度”这个物理量词运用在文学领域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那次对话是主持人在采访文化学者于丹,询问在她一个女性的心中,孔子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和感受。于丹告诉记者,自己心目中的孔子是带着温度的,她把这种“温度”解释为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调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论语》文本“雍也”篇章出发,论述“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文章引用历史上的儒家名人对“中庸”的解读,认为“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以一贯之的大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其充分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处理社会生活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作品,孔子的文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其中.本文对前人观点作简要分析,提出对“思无邪”一句意义的分析,这也将有助于探究孔子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明朝学者严云宵总结为:“泰山岳中之孔子,孔子圣中之泰山。”在国人心目中,泰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泰山与孔子这“两圣”之间,自古以来关系密切,孔子犹如泰山,巍峨屹立于东天;泰山犹如孔子,文化内涵深邃。  相似文献   

13.
彭辉 《中国西部》2009,(2):103-103
一部《论语》里,孔老夫子对仁做了诸多的界定和解释,但他老人家也不得不承认,三干弟子中只有颜渊可以做到“三月不违仁”,提起其他弟子的表现,孔子似乎很不屑,可见要做到“仁”在他老人家自己也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岛石 《中国报道》2008,(9):108-108
历史上的《孟子》—直是官方钦定的读物,孟子也得以排名“亚圣”,头一把交椅自然是孔子,孟子师从孔子的门徒子思,和孔子一样都是山东人。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部《论语》,尽述“诚信”之理,孔子告诫人们每日“三省”,其中“二省”就是诚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正所谓“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目前,有关信用不立而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称,我国每年因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记载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作为一部古代典籍,《论语》不仅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可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相提并论;同时,《论语》也因其杰出的政治智慧而成为经邦济世的重要思想渊源,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实践的影响可见一斑。“郡县治,天下安”。自秦代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起,县级建制一直延  相似文献   

17.
王小康 《魅力中国》2010,(22):169-169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干,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相似文献   

18.
以往关于孔子和其弟子的书籍往往把重点放在孔子身上,而且往往是把孔子誉为至圣先师,过分美化了孔子的形象,让读者有种高山仰止而不能望其项背的感觉。一部《论语》,深厚多义,孔子和七十弟子切磋琢磨,嬉笑怒骂,言语之间的智  相似文献   

19.
台湾老百姓崇拜孔子,把孔子誉称为“孔夫子”,而把老师誉称为“老夫子”,并把孔子的诞辰日“9·28”定为教师节。在台湾,教师是最神圣、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教师受到最优厚的待遇。然而,现在的情况有些不同。一份民意调查指出:受访教师“心情指数”为58.74分,30.87%表示不愿意  相似文献   

20.
吴安琪 《魅力中国》2010,(35):171-171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围绕着“仁”为中心展开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剧烈,人们渐渐把“礼”抛在脑后,孔子希望通过恢复“札”唤起人们对“仁”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