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人的思想、视野、趣味、与港人只懂得衡量一个“钱”字相比,香港人就显得很短视。在上海街头有许多书报亭,有两份报纸的名字就让人“触目惊心”:“环球时报”和“世界新闻报”,就此完全可以知道上海人的眼光。这用彩色印刷的报纸全部是国际新闻,据说,十分畅销。在香港,根本不可能开办一份  相似文献   

2.
香港中环的中旅集团大厦,面对九龙和维多利亚港,87岁的中旅社副董事长蔡福就仍天天在那里办公,他的名字和业绩,在香港商界和海外华侨中,享有崇高声誉。我祖父生前为香港中国银行董事总经理,一直亲昵地称蔡福就伯伯为“小蔡”;光阴如梭,小蔡伯伯也已八十有七!在今天年轻人眼中。蔡伯伯或许有点“迂”,有点“顽固”;比如有次他邀我去参加一个国庆聚餐宴会,我恰巧已另外安排了,他即时表现出不悦,在电话里教训我:“这是国庆活动,你应该重  相似文献   

3.
深圳 社会主义香港文/刘文韶这幅蓝图怎么绘?早在1988年6月,小平同志在会见“九十年代中国与世界”国际会议代表时,就提出了“造香港”的设想,他指出:“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1?..  相似文献   

4.
陈珂 《中国报道》2023,(4):46-47
<正>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扮演着名副其实的“超级联系人”角色,为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了重要力量。“有国家作为坚强后盾,香港的未来非常令人期待。”全国人大代表、沪港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祖辉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专访时说。开启自己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任期的姚祖辉,今年带来的多份建议主题仍然是加强香港和祖国内地的深化合作交流,他说:“香港人民也应积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同时多多走进内地,进一步繁荣两地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5.
据说,香港国际影星周润发有一句名言,叫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普通话”。尽管此话含有戏说的成份,但也多少反映了香港人一种尴尬的现状。 我来香港已有一年多了,我最怕的也是和香港人讲普通话。香港人讲普通话不但累,而且常闹笑话,有时真叫急死人。香港人不但普通话讲得不好,而且好多香港人的中文字也写得  相似文献   

6.
徐慧 《魅力中国》2013,(17):106-106
赵稀方在他著名的《小说香港》中.认为香港的文学文本大致存在三种叙述:即英国人的殖民叙述、大陆的国族叙述以及香港人的香港叙述。在英国人的殖民叙述中。香港充当了西方人的‘‘东方主义”的一个想象范本,以此印证欧洲白人文化的“启蒙”事业;而大陆的国族叙述则以中原心态的中心、边缘构架出发。进行“母亲。我要回来”式的香港想象。两者都忽略了香港在文化意义上的主体性。直至70年代,一种源于大陆价值观却又与之不同的香港意识开始出现,才避渐产生了文学中香港的香港叙述。按照此上的说法,《虾球传》就属于大陆的国族叙述,《我城》和《失城》就属于香港人的香港叙述.代表香港本土意识的萌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千回百转,江河入海。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邓小平先生一国两制思想的伟大胜利! 作为一名与香港一起发展的实业家,一名香港特区筹委会的成员,我为香港的建设、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尽了一份心,这令我欣慰。现在,经港人推选的香港特区首届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和其第一届政府官员都在为香港的回归和以后的运行努力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基本法》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香港一  相似文献   

8.
《浙江工商》2008,(2):30-31
政治家气质的企业家 在宁波海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忠定的日程表中,每天下班后5点半到6点半的这一个小时,一定是被报纸“锁住”的,他对时政的关注度和敏感性集中在了最受他好评的两份报纸和一档电视节目上,它们分别是《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和中国国际频道的《海峡两岸》这趟“台湾直通车”。用蒋总的话说,“每天一到点,我就会推开一切事情准时守在电视机前,它们已成了我了解世界的窗口,我的生活也早已少不了它们。”  相似文献   

9.
“我们更需要凝聚香港人的‘民气’…过去我们说家在香港,只是把香港视作安身之所而已,今天我说‘家是香港’,是想吁请大家把整个香港视为家,把700万香港人视同家人。”2007年8月,梁振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家是香港》,书中集结了他多年在香港发展上的所思所想,倾注了他对香港的热爱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一位17岁的少年会如此成熟,举手投足之间、迎往送来之时,一如商场老手,风度翩翩,神定气闲,即便一个“请”的姿势,也是十二分的“到位”,委实令人称奇! 他,就是亚洲独一无二的Asia-Top.com“排名式”搜寻网站创办人——香港少年江山。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曾多次在不同场合的采访中发出“我爱贝多芬!”的感叹,他说:“对我而言,贝多芬就像是上帝一样,我敬仰他,钦佩他。”无疑,他也早已将自己对这位“乐圣”的崇敬之情,付诸于演奏曲目之中。他在1978年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初赛时,就演奏了贝多芬的《C小调第32奏鸣曲》,时任大赛评委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列夫弗拉申科,称他的演奏“达到了演绎的顶峰,非但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2.
东方 《湖南经济》2003,(2):25-26
“许多人觉得我很神秘,其实,我的成长与家庭关系不大。”“我父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民党的官员绝大多数出自黄埔军校和圣约翰大学。他23岁就担任晋江县县长,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县长,曾经当过《中央日报》社长。”20世纪70年代初,黄氏家族开始把资产一点一点从台湾转移到香港。“因为当时台湾整体的政治、经济环境让许多人感到危机,有钱人最顾及的就是财富。于是,父亲和我的几个兄弟就决定在香港开公司。”“我始终有一种不服气的心态。我们家在台湾有一个大公司,在海外有20多个分公司。香港的公司主要是将台湾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评选“港姐”要有新意 香港嘉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李元洁就我个人来说,对评选香港小姐之类的活动没有什么好感也很少关心,好多所谓的“港姐”都是过眼烟云。但我也不反对,这个形式之所以能存在,而且能长期保持下去,说明它自有的生命力和市场需要。 不过我认为,港姐的评选形式要有新意,要有创意。不然的话,其吸引力会越来越小。作为一档曾经名声很响的电视节目,要想长盛不衰就得要不断出奇出新。那种千篇一律的评  相似文献   

14.
法律咨询台     
谁是这家合作企业 的港方合法签约人? 问:我丈夫是香港某公司合法注册独资人,他以公司的名义与某县合作经营运输公司。去年底,丈夫意外车祸身亡,原由他聘请的香港职员某某,利用假证明声称他是合法签约人,在中方协助下,到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公开侵吞我丈夫的投资权益。现在有两份不同签约人而同一时间的合同,和两份同一公司名称、不同独资人的香港注册登记,请问,在法律上怎样帮助分清真假,保护我丈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访港随笔     
我一到香港,就被五光十色的商店装潢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迷着。香港人说:“世界有的东西在香港都可以买到”。我未曾去过“世界”,无法判断此话有无夸张。但我来自国内,确知国内难得一见的名牌国(?)特产,在香港竟可随手买到,所以再听到外国游客赞说香港是“购物天堂”,我也不生怀疑了。说它是“天堂”,不仅因为货多物美,更因服务优良,使顾客不但买到了心爱的商品,而且感受到精神上的欣慰。我们从到达香港第一天起就上馆子吃饭,以后天天都被人带着上茶楼、酒家,高级的我们去了,大众化的也到过。高级酒家,店铺虽大,门前街道却很窄小,不能停放汽车,但驱车来的顾客不必为此费心,  相似文献   

16.
我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香港工程博士周明权先生,竟然是个爱看战争片的“影迷”,他家至今藏有1400多张DVD,几乎包括所有战争片。他说他既不打牌也不打球,更不喜欢唱歌跳舞,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战争片。他说他家有个“小小电影院”,只要有空他就会独自欣赏,而且百看不厌。 这可有点让我感到惊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程师是搞建设的,而  相似文献   

17.
阿丁 《沪港经济》2002,(2):37-40
香港的确是一个充满“新奇”的动感城市,尽管香港和上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香港人的许多做法和思维方式真的让我“看不懂”。300多个日日夜夜在香港“磨蹭”,说生不生,说熟又不熟,大概只能算是“半生不熟”,加上我又特别爱“胡思乱想”,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很不全面的短文随感。当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许这些“看不懂”的地方,在别人眼里早就看懂了,或者说根本没必要去看懂。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采访伍建新先生的时侯,是6月28日午茶时间,在YMCA(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国际宾馆雅致的西餐厅,是轻柔的中国民谣飘散在空间,隐隐透露出回归的意境。 “今天下午彭督最后一次巡礼油尖旺区,过两天他就要卷铺盖走人,退出香港的历史舞台了。不过我就依然做我的区议员,继续代表我的街坊向未来  相似文献   

19.
被香港政府委任为香港旅游大使的国际影星成龙,在博鳌论坛上说,台湾、香港自由太多,所以乱。“中国人是需要管的”。他的发言获得在场的国内企业界领袖长时间鼓掌。我觉得这一些企业界领袖与成龙同气连声,有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主管港澳事务的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繁忙的国事访问期间还依然深深地牵挂着香港。1月30日,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郊外的望溪酒家,曾庆红与来自香港的几家媒体餐叙。席间,谈笑风生的曾庆红就香港媒体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曾庆红认为香港在发展中要注意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他说:“‘天时’这个‘势’,是指国际大势,譬如我们这次出来到拉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