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地大物博,兄弟民族亲如一家,春节习俗各具风情。 侗族 侗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与汉族一样过春节。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同汉族过年“团拜”相类似。庞大的乐队和歌舞  相似文献   

2.
金秀瑶族度戒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瑶山环抱的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中部。这里千峰竞秀,杜鹃成林,瑶族风情异彩纷呈:古朴的祭祖仪式、欢乐的丰收舞蹈、缠绵的香哩歌(求爱歌)、华美精细的服饰以及种种神奇独特的习俗,以其巨大的诱惑力吸引着我们。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来到向往已久的大瑶山,观赏了独具特色的度戒节。度戒节是瑶族男子的成人礼,也是瑶族的盛大节日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由于瑶族过去没有文字,民族传统只能靠长辈言传身教,代代相传。因此,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礼仪,具有浓厚的民间宗教的神秘色彩。金秀的瑶族,因其源流、信仰、习俗、文  相似文献   

3.
布朗族是一个生活在云南的山地民族。由于相对封闭,他们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一些原始的习俗,崇拜祖先,信奉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祭鼋仪式就是其中具有特色的节祭之一。辞海上说,鼋,是一种类似团鱼的动物,身呈暗绿色,生活在河中,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4.
<正>前往贵州务川之前,只知道那里有个神秘而古老的"仡佬族",而去的那段时间正好是他们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吃新节"。带上这两个关键词踏上了旅程。每走一个地方,总会垂涎当地的美食。而在这中国大西南的大山里,仡佬族人们世代相守,把那些陪伴他们祖祖辈辈的美食,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白吃白喝、吃新尝新。看来这注定了是一趟适合吃货的全新旅程!  相似文献   

5.
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承袭历史,有过"蚂拐节"的习俗。"蚂拐节"是稻作民族——壮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认真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该地区丧葬仪式的描述和文化解释,从宗教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该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简要分析,归结出侗族丧葬习俗所蕴涵的宗教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火冰 《中国西部》2008,(1):156-163
《山海经》里传下来的过年习俗 2007年9月22日,记者一行3人从成都驱车赶赴石棉县,第二天,该县蟹螺乡大山中一个神秘的尔苏藏族部落将迎来丰收之后的新年“还山鸡节”,这是尔苏人一年中唯一的节日。  相似文献   

8.
德昂族浇花节、傣族泼水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节庆的瑰宝。浇花节是德昂族重要的节庆活动,是德昂族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泼水节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由最早的宗教仪式变成了当下具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民族节庆活动,其承栽的许多民俗现象和社会功用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习俗亟待保护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贯洞镇是一个典型的侗族民族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侗族人的政治经济生活也随之发生了许多改变,医疗、交通、教育都有很大改善。不仅有很多新事物新技术被引进,侗族年轻人也尝试走出家乡,接触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成果。在侗族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变的同时,面时现代文明的潮流。传统民族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一、侗族服饰的特点 侗族服饰的发展和变迁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唐朝以前,这一时期侗族的服饰非常原始,完全是侗族本民族的传统服饰;第二阶段是唐朝至建国以前,从唐朝开始,汉族文化传入侗族地区,很快就被侗家妇女接受,并且把汉族与本民族的服饰文化融合在一起,使流传至民国时期的侗族服饰既有汉族又有侗族的文化特点;第三阶段是建国初期至80年代(亦即20世纪50~80年代),这一时期的侗族传统服饰,只能在边远山区的妇女及中、老年人身上才能看到.由于汉族服装不仅大方得体,而且简便实用,对侗族男服的影响更大,男服基本趋于汉化;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侗族的民族服装只在大型节庆日子里才拿出来穿,平常都保存起来.但到了90年代,返璞归真在一些地区成为时尚,民族服饰又频繁地展现出来,近几年在街上不少妇女穿着用现代布料制成的民族服装,这种文化心理仍存在于现代人的意识中.  相似文献   

11.
<正>春节时到侗族地区旅行,实在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节日里到处是独特有趣的民俗活动,既隆重欢愉,又高雅自然,跟城市里单调乏味的吃喝请客完全不同。2014年春节,我在故乡老家过完年三十夜之后,于正月初一一大早带着家人驱车前往黎平、榕江、从江等侗乡行游。我们先是来到榕江县的栽麻乡,这一带是侗族传统文化保持最完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注重春节习俗的侗族地区之一。节日期间,几乎村村寨寨都有民俗表演活动。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活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夏至临近,关于广西玉林"夏至荔枝狗肉节"的争论日益增多,近一个月来,"抵制玉林狗肉节"的舆论风潮已起。玉林夏至吃狗肉的习俗受到爱狗人士和动物保护主义者的质疑和抵制,同时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和关注。玉林市政府发表官方声明:近年来,玉林城区少部分市民习惯在农历夏至这一天聚在一起吃狗肉、品荔枝,以致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形成一种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3.
罗晶 《新西部(上)》2014,(2):18-18,21
文章简要介绍了元阳彝族的历史及传统习俗,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祭祀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日习俗和服饰习俗等七个方面.着重指出,元阳彝族有彝文,他们信拳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即多神教.他们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认为黑色是高贵色,是服饰以黑为主的尚黑民族.由于贫困和无文化,从而产生了古朴的民俗.  相似文献   

14.
唐文燕  李自忠 《西部大开发》2010,(2):158-158,142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部史诗,将侗族大歌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于继承和发杨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讨论了“侗族大歌进课堂”的意义;从中小学音乐教学育人目标出发,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5.
萨玛节是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侗族后裔为纪念其先祖"萨玛"的神灵而举办的.侗语"萨"是祖母,"玛"是大,即祭奠大祖母的节日.相传在上千年前,侗族还维持母系氏族的社会关系,有一位侗族女首领,名叫杏妮,为了侗族人民的自由幸福和疆域完整,与入侵外敌奋战,屡建奇功,但不幸在一次与数十倍于自己兵力的敌人战斗中壮烈牺牲.其才华、气节和斗志永刻铭心,侗族人民尊称杏妮为圣母娘娘,各村寨从杏妮遇难的地方背回三块象征杏妮的石头,埋在村里,设立祖母堂,每年祭祀.  相似文献   

16.
赵艳 《走向世界》2006,(4):64-67
祭海,是即墨田横古镇已经延续了500多年的民间风俗。从古代开始,代代以渔为生的田横人就将对平安和丰收的希望寄托在了庄严的祭海活动中。岁月流转,如今的田横祭海,除了传承原始的祭祀习俗外,更融合了现代的喜庆与狂欢。今年3月17日开始为期三天的田横祭海节,更像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民俗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17.
唱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他们以唱歌为荣,处处有歌,事事有歌,人人会歌,以歌代言。会唱歌被认为是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象征。所以在侗乡,小孩学歌,父母教歌,歌师传歌,年轻人“行歌坐夜”、 “月堂对歌”已成为普遍现象。侗族有句谚语说得好: “饭养身,歌养心。”这句话说出了民歌和侗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涵。 赶歌场 在贵州黔东南州的天柱、锦屏、剑河、三穗、镇远一带,盛行着“赶歌场”的习俗。热闹非凡的歌场有十余处,其中最盛大的歌场数天柱渡马的二十坪歌场。这里寨前碧水长流,潺潺有声,河边榕树挺立,铺天盖  相似文献   

18.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北方以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内外的广阔土地上。鄂伦春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比较缓慢,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小兴安岭一带鄂伦春民族才开始实行定居,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形态。鄂伦春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人口稀少。鄂伦春民族在其长期而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其中有些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从鄂伦春民族的婚姻习俗中,可以发现两大特点:一是婚俗的原始性,二是本民族文化与汉族及其他相邻民族文化的融合性。鄂伦春民族婚姻习俗的原始性,为研究人类早期婚姻形态提供了活化石。研究鄂伦春民族婚姻习俗的原始性,既可以使人们窥见到人类早期婚姻制度之一斑,也有助于阐明形成鄂伦春民族个性和民族素质的来龙去脉;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和韩国存在着相同母题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在故事情节及其民间传承的七夕节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故事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存在异同点,体现着中韩两国在民族心理、信仰习俗及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在云南茶叶的制成品中最著名的是普洱茶,普洱茶乡主要指现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和临沦地区的部分.在这一地区主要居住着汉、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诺、回、瑶、傈僳、白、苗、壮等民族.最早对普洱荼进行培植的是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自古普洱茶就被云南少数民族所运用,茶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密切相关.表现为:少数民族有成熟的饮茶习俗和茶艺,普洱茶是社会交往中重要的礼物,是宗教活动中的祭品,是葬礼中必备的物品,是治病的良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商品.普洱茶文化为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