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问题是个重大经济问题。古典经济学家历来把资本、土地、劳动并列为社会经济三大要素。马克思在完成巨著《资本论》后,原本计划再写一部《地租论》,生前未能完成。我国过去忽视土地收入问题,财政也未能从土地取得收入。这不但白白放弃了一大块国有收入,且使许多占有地利及级差地租的农村、企业因此取得额外收入和利润,不利于平等基础上的自由竞争,不利于搞好企业经济核算。  相似文献   

2.
韩君 《甘肃金融》2011,(9):58-61
引言(一)国外研究综述早在166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做了初步阐述,开创了早期房地产理论研究的先河。以后,杜尔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相继对土地经济问题及住房问题进行了探讨。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实现形式,土地出让金制度自创立以来,无论是对国有土地的资源配置,还是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都贡献了巨大力量。本文从土地出让金的本质属性出发,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在论证社会主义地租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的地租形式——土地出让金,并认为当前其一次性征收的模式损失了绝大部分级差地租。进一步,结合房地产税即将开征的背景,本文对土地出让金面临的两个争议进行了回答,认为房地产税与土地出让金并不存在重复征税(费),相反,土地出让金可以借房地产税开征的契机,对其损失的级差地租进行补充;地价过高的主要原因也不在于土地出让金,关键是要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加以限制,并清理整合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税费。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地租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在讨论中,不仅在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问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还讨论了农村和城市中的地租问题。笔者仅就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存在和产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张海红 《财会学习》2015,(18):206-20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存在的自然条件和制度基础分别是不断增强的农村土地的资源天赋情况和农民土地权利的排他性的发展趋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理论地租与实际地租、显地租与隐地租之间的现实困境主要是由于农民土地产权边界模糊和农村市场体制不健全.本文通过探讨农户在实际生活中的土地的经营,对农户在对土地配置的过程中是如何以机会成本为依据并在产品与生产要素市场制约下进行的.有助于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形成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国房地产泡沫存在与否的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及产生基础所谓房地产泡沫,是指由房地产投机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脱离市场基础的持续上涨。也就是土地和房屋价格极高,与其市场基础价格不符,虽然账面上价值增长很高,但实际上很难得到实现,形成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可以说,地价的升值特性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基础。土地价格是由土地自然资源价格和土地资本价格构成的。土地自然资源的价格是土地所有者凭借所有权的垄断向土地使用者收取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等于地租与利率之比。另一方面,已经开发的土地含有一定的土地资本,土地资本价值是人类投入土地的物化劳动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的土地政策存在着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的问题,不同区域与地段土地价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关于地租、土地的经济本质的揭示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制约我国房价的核心因素,希望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租问题,是关系到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也是城市地租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所有城市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但是,经济理论界对于城市绝对地租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绝对地租问题。一、城市绝对地租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时,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作为前提,并认为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一的这种“偶然”情况下“不付地租也是意味着土地所有权的废  相似文献   

9.
《金融博览》2007,(6):1-1
20世纪前期,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供求竞争导致市场一般均衡的理论无疑是主线,不仅用于分析普通的商品(例如消费品)市场,也用于分析生产要素市场。其中通常有论述劳动与工资、土地与地租、资本与利润、货币与利息的篇章,分别说明均衡的工资、地租、利润、利息等“价格”.  相似文献   

10.
在将近30年的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离不开城市化过程中的制度变革带来的资源配置和改进,但是渐进式的改革所导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其中比较突出的矛盾就包括: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行政性管理和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失地补偿标准有失公平等问题。土地政策用来服务城市化建设与用来保障农民利益这两个本该相互依存的目标变得相互对立。本文对江苏的土地价值增值和分配做了分析,发现土地价值增值巨大的同时对农民的失地补偿有失公平。  相似文献   

11.
论矿产资源税费改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探讨了我国相关资源税费的经济性质,认为矿产资源补偿费从本质上说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矿山绝对地租,而资源税则包含着矿业级差地租,二者应该重新组合为新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或"权力金",在此基础上,资源税则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着眼于外部环境成本的补偿,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2020,(21):94-96
<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土地分配严重不均,且土地兼并情况严重。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农村土地问题的严重性,相继提出相应的土地改革政策,并分别确立了以《土地法》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为代表的纲领性文件,但两党各自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土地政策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从而在土地政策改革的目的、方式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税去地主"的方式实现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但因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注定其不可能变革土地私有制度、政策制定缺乏调研不接地气、政策实行受到极大阻挠,相关政策基本未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共产党则采取"踢去地主"的方式进行了土地革命,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形成了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地产估价常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地产估价,就是运用估价方法,判定地产的经济价值,并以货币额表示之。常用的地产估价方法主要有: 1、基价法,即地产基本价计算法。主要是依据地租资本化和投资补偿原理。地产基本价一般应包括地产投资及其利息、绝对地价(由绝对地租折算)和级差地价(由级差地租折算)三部分。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地产基本价应由征地费、开发费、利息、级差地价等几部分组成。 地产基本价的测算没有考虑市  相似文献   

14.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不仅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两大永恒主题,而且又是一对矛盾的两极,金融监管刺激金融创新产生,又在不断调整中促使更进一步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矛盾对立,形成了"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良性动态循环博弈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文献综述 对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最早涉及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是亚当·斯密,他提出了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认为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后的李嘉图和俄林也认为国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基于权利束分离城市土地金融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财产形成的三个阶段的划分为出发点,在界定在土地财产形成不同阶段的土地权利形式的基础上,依托地租理论,尝试在土地财产权利表现形式的不同时序,进行权利的剥离,进行金融创新,论述政策性土地金融和市场性土地金融,旨在显化、强化国家土地所有权的收益形式,并以此指导土地市场的有序发展,促进城市存量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17.
读周鉴、韦日安两位同志题为《基层行所的改革不能搞利润包干和利润留成》一文,(刊于《广西农村金融研究》84年第1期)提出个人的粗浅见解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我认为,银行虽不是物质生产部门,但它通过信用活动使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利润.这是由于银行通过信用活动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调节,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劳动生产力,解决扩大再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因此,就一般而论,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的社会劳动生产力越大,整个社会创造的利润就越多,银行本身所分割得到的利润也就越多.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制度是中国土地问题的核心.本文研究发现,不完整的产权制度不仅更容易产生"败德行为"并加深"二元经济"的对立,而且造成了比较混乱的"多中心主体"的利益格局,出现"弱化一方,增强另一方"的经济权利的现象,造成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面对中国社会大转型,土地问题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9.
程昊 《金融纵横》2005,(7):37-40
一、马克思传统地租理论与现实的差异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靠加快城镇化、城市化发展,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无疑指出了一条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的出路,然而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本钱,离开了土地,农民是否可以脱贫致富。或者根本就无法生存?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就必须首先从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入手。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期。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在原来老中产阶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新的阶级——新中产阶级。这个新兴起的阶级以其独特的阶级特征,逐渐发展壮大并代替老中产阶级,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群体和经济发展的支柱。这群新生队伍传递着他们的"符号",使其生活消费方式、文化思想意识、社会政治态度等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逐渐改变其他阶级群体对其的看法并且接纳,成为美国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缓冲层",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美国社会传统的阶级矛盾。本文在美国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分析了新中产阶级兴起的原因,并对这一阶级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