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基于其自身所独有的可实现系统性风险分散转移、盘活银行业系统内不良沉淀资产、有效活跃金融市场等显著特征,故而在中国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及不良贷款率日益攀升的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2016年中国最新面世的两大典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中誉一期"和"和萃一期"典型案例研究,揭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推动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应采取鼓励不良资产证券化机制设计创新;拓宽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受众群体等对策,以期更好盘活中国商业银行巨额存量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方良 《商场现代化》2010,(14):151-152
银行不良资产的长期存在在整个国际金融领域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以来,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的国家,都为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所深深困扰。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创新工具在当前金融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不良资产的一种新型的手段与方式。因此,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问题进行论述,文章首先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理的必要性,继而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点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问题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孙亚洲 《商》2014,(45):146-146
当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成为困扰国内银行业的难题,不良资产不仅影响着银行本身的正常经营,对其长久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还会影响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资产证券化成为解决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进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发展缓慢、市场不完善等严重影响银行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对证券化过程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议,希望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长久发展进程有益。  相似文献   

4.
邱询旻  李珺 《商场现代化》2007,(21):364-365
<正>一、引言中国国有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称国有AMC)在2006年处理完政策性不良资产后,便开始了其商业化运营,同年,在国务院的批准和授权下国有AMC逐步开始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目前,关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主要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支持者们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减少不良资产的“冰糕效应”,使其损失降低,而且还能因降低了投资不良资产的门槛而大大提高处置效率(刘造谦),此外,不良资产证券化还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避免资产处置中产生的各种风险(郭金春和陈璇)。然而,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持怀疑态度的人们却认为:我国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特殊,其现金流以及证券化的高回报率无法保障(李敬华和李一);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市场存在着:市场容量小、流动性差、中介不完备等诸多方面的风险(李微)。  相似文献   

5.
资产证券化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方式。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不良资产的流动性不足问题,提高不良资产的盈利性,进而提高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我国先后设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产证券化也成为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本文阐述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分析了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因为不良资产本身就具有较大的风险,通过证券化操作后会进一步扩大该业务相关的资金量,因此,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管理评价尤为重要。通过对2016年中国最新面世的两大典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中誉一期"和"和萃一期"典型案例的风险管控进行评价,以期有效管控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  相似文献   

7.
关于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资产证券化的现状。接着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后就当前证券化遇到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存量的方式之一。本文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处置模式及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银监会于2015年批准中国银行并重启了首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本文通过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给AMC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其未来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中应解决的问题,希望对AMC(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若干判断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针对一些人提出的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解决我国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的思路,本文提出,资产证券化仅仅是一种新型的增强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有效手段,而不是解决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灵丹妙药”;并非所有的资产都可以证券化,特别是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特殊形成根源决定了资产证券化运用的有限性;资产证券化不是当前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还十分脆弱,制度条件尤其缺乏,不要把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希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在不占用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条件下增加利润,转移信贷风险,改善信贷结构。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最具魅力和吸引力Ζ的一项金融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控制不良资产特别是不良贷款的压力不断增加,不良资产证券化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动批量低成本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方式.面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障碍,推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创新业务有待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析,指出:在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不良资产交易结构存在的缺陷造成了供求双方交易困难,而不良资产证券化通过风险隔离机制、信用增级机制和治理机制可以有效消除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认为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中起到了多种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2016年我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以来,这项工作越来越得到高度重视,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到位的方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实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简要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着眼分析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夏 《商业时代》2005,(17):62-63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本文通过对不良资产的发展历史及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资本市场发展分阶段、逐步地改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环境,提高政策明朗度,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丁怡心 《商》2014,(23):146-146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全球发展较为迅速的创新金融工具之一,我国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探讨也有10年之久,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也已基本具备了运作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条件,我们都希望借助这一潮流工具来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但其中也困难重重,本文从理解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和操作程序着手,论述了我国目前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而热切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资产证券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金融产品,也不仅是因为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金融创新潮流和趋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希望借助于它来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问题的现有思路和现状,分析了我国推出不良资产证券化中的问题,对于探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新兴的金融创新工具。从2005年我国开始借鉴实施至今,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还不是很成熟,其优越性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中,信用增级这一高效的规避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工具还未得到充分运用。本文将从介绍信用增级的内涵和主要方法着手,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探讨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的缺陷有哪些,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彭文斌 《商业时代》2007,(14):74-74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并就此提出了借鉴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处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建议,以期对当前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资本证券化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资产支持证券也为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流动性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但存在于商业银行中大量的不良资产,能否转化为流动资金,即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现有的环境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在注重推行其他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上,对谨慎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