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3C于近日公布了一系列针对新一代数据中心的相关产品与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数据中心FCoE产品和软件特性、基于VEPA标准产品的研发动态、多款针对数据中心级核心交换产品S12500的业务模块,以及针对数据中心管理的iMC应用管理平台和服务运维管理组件等。这是H3C继发布IRF2(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Blade5500系列刀片交换机等举措之后,对其倡导的统一交换架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也是H3C在新一代数据中心领域的又一次大踏步前进。  相似文献   

2.
目前,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在研究、引入云计算,传统的大型数据中心已经或正在进行变革,加速向云数据中心转变。同时,传统的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往往采用"两地三中心"模式,出于对提升高可用性、提高设备利用率等需求,双活或多活中心成为业内数据中心建设的  相似文献   

3.
大型数据中心灾备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成功加入WTO,金融同业的竞争将更为白热化。美国9.11恐怖事件的发生,促使各大银行将数据中心的灾备计划提上议事日程。广东省农业银行在建立全省新一代大型机应用网络的同时,正在实施数据中心的灾备计划。结合我行实际,本文力求对现行的容灾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府采购》2010,(7):48-49
继第6期杂志上推出“政府用户数据中心面临升级挑战”专题,邀请部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对数据中心升级提出专业建议之后,本期,我们围绕这个选题推出了两个重点的行业解决方案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数据集中、资源整合的不断深入,省级数据中心部署了IT运维监控平台和网管监控系统,为省级数据中心实时、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省级数据中心机房综合布线相关基础设施却游离于监控范围以外。本文依托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省级数据中心现状,重点探析省级数据中心智能基础设施的应用思想、应用原则、应用框架和技术要点,旨在与现有运维监控系统和网管监控系统有效融合,形成全方位、高可靠、高安全的人民银行省级数据中心智能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6.
李群 《金卡工程》2012,(1):56-56
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物联网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第一年。继2010年物联网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后,2011年,政府全面加大了对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力度,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平凡生活中。下面我们就一起回颐这一年中国物联网最热门的六大应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建设不断提速,整合、虚拟化、集中管理等“热词”不断涌现,建设安全可靠,节能高效,资源动态调配,统一的基础设施、IT系统与服务的新一代数据中心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一些银行已经建成了新一代数据中心,且成效显著。因此,在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大规模建设省级数据中心之际,本刊邀请了几位金融科技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就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安全管理”、“绿色节能”、“应用展望”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金融机构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金融电子化》2009,(11):95-95
如今,改造现有的数据中心将已经成为未来IT技术发展的主题,人们迫切希望找到创新的途径来帮助他们构建新一代数据中心,为帮助广大用户更全面地理解新一代数据中心的理念和实践方法,惠普日前发布新书《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PC下滑,移动终端错失先机,英特尔在挽回这两个市场的同时,目光已经放在了可穿戴式设备。4月2日,英特尔全球CEO科再奇在2014年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宣布,鉴于深圳智能硬件整体的创新环境,英特尔将在深圳设立智能设备创新中心,并且战略投资1亿美元设立"英特尔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用于拓展新的市场机会。英特尔对深圳硬件生态圈寄托了厚望,英特尔将春季IDF从北京搬到了深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英特尔在平板领域正在与深圳产业链开始大规模合作。  相似文献   

10.
朱伟 《金融电子化》2007,(12):57-59
作为布线系统崭新的技术领域,智能电子布线管理技术目前已经成熟,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数据中心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千点以上项目的大用户,项目越大,管理工作难度越高,智能布线系统的优势越明显,尤其在金融行业的数据中心智能布线系统的价值更突出。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电脑》2010,(8):89-89
目前,浙商银行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当服务商或设备厂商进入机房对相关设备或服务器进行调试时,需要相关领导审批,在机房的操作也要由IT部门人员全程陪同。这种方式不但降低了IT人员的工作效率,过多人员进入数据中心也会给其他设备运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2.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以河北省部分城市成年居民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智能养老模式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发现,对于59岁及以下的参与者,他们的认知水平、血型、职业和年龄对智能养老模式有显著影响,对于60岁及以上参与者,只有他们的教育水平和年龄对智能养老方式有显著影响。最后对智能养老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构建一体化的智能社区养老模式、一体化的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或一体化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养老机构,完善智能养老机构模式,推动智能养老相关智能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在完成南北两大数据中心整合工程之后,将核心业务数据全部集中到了数据中心(上海)(以下简称“数据中心”)的主机上。数据中心所辖40家挂接单位,下辖二级分行近400个,营业网点2.5万多个,账户总数接近6亿,数据量急剧增加。工商银行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NOVA)投产后,随着版本的升级和业务类型的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引入视频监控对交通状况进行实时监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监控逐渐走向智能化的道路,以实现下一代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由于智能交通监控系统需要采集大量的监控视频,其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网络带宽和存储容量的限制。作为新一代视频压缩标准的HEVC,优异的压缩性能和网络亲和性使其成为下一代智能交通监控视频压缩的最佳选择。本文针对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特点,分析了新一代视频压缩标准HEVC的优点以及其在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应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前,各家银行的数据中心都集中了大量的应用和系统,业务需求的迅猛增长使得应用的推出和升级速度不断加快,数据中心不断面临着规模扩张要求,并要求获得更多的硬件,网络和人力等资源。然而,在现有的设备和资源中,有相当部分并没有获得充分利用,通过进行资源整合和智能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借助网络资源虚拟化技术,可以在主机上采用LPAR(Logic PARtition)虚拟分区技术实现主机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在存储应用方面则可以通过SAN(Storage Area Network)来搭建存储资源整合平台,该应用已经在银行数据中心取得实际应用,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银行业业务类型的日趋完善,IT系统的数量随之大幅增加,这对IT设备环境的可用性、安全性、易管理性及可监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各银行相继开始建立新一代数据中心。新一代数据中心通过自动化、资源整合与管理、虚拟化、安全以及能源管理等新技术的采用,能够解决目前数据中心普遍存在的成本快速增加、资源管理日益复杂、信息安全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据大集中的推进和新核心业务的上线,数据中心作为金融企业网络的核心节点和业务应用的集中处理中心,承载着众多的重要业务系统。而从数据存储中心到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应用中心,再到数据运营服务中心,数据中心的功能内涵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如今,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业务与IT技术的日益融合,绿色数据中心(又称为新一代数据中心)正在得到广泛的提倡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政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计算机技术,各种高性能计算中心、企业数据中心被建立起来并且规模变得日益庞大。其实,除了硬件上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数据中心变得更加的简洁、高效、快速、节能之外,如何通过对数据进行智能化管理也是现在各单位IT负责人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数据在不断增长,用户却无法无限添加存储容量。以最少的资源缔造最大效益的智能化存储技术越来越受到IT人员的欢迎,其中“整合”和“虚拟”是最热点的两大技术。而戴尔公司正是在最近推出智能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应对虚拟时代,助力用户将信息转变为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商业银行》2020,(4):22-23
伴随着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进程,汽车作为新技术应用的载体之一,正在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一部门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智能汽车顶层设计出炉。这一发展战略为智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智能网联汽车黄金时代开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联网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代智能交通领域日渐深化,各种各样的感知技术日渐成熟。智能型的汽车、导航、以及各项通信产业正在兴起,对物联网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智能交通管理的应用中,物联网的使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推动了物联网概念的发展。本文将会对智能交通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逐渐实现网络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