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义分化量表法可以用来更为间接的测量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得到较为清晰的目的地形象轮廓。本文通过语义分化量表法对无锡灵山胜境景区的感知形象进行调查,通过对形象项目的特征描述、差异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包括游客对灵山景区感知形象轮廓,旅游者特征影响对景区形象的感知以及景区形象的安全性、保障性、内涵性、观赏性方面与游客游览体验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运用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法抽取宏村53家家庭旅馆,以去哪儿网上的网络点评为样本,运用ROST CM6内容挖掘软件和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从情感倾向、体验要素和旅游感知方面研究游客在家庭旅馆中的体验过程和结果。研究发现:游客积极情绪表现最高的是景区外家庭旅馆,消极情绪表现最高的是景区内游览线路外的家庭旅馆;游客对宏村家庭旅馆体验主要关注于软件服务、家庭旅馆环境、硬件设施、餐饮质量、风格特色、地理位置等方面;家庭旅馆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也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崂山风景名胜区为案例地,通过筛选整理携程旅行网上的相关游客评论文本,使用ROST CM 6软件对网络文本进行分词、提取高频特征词和语义网络分析,同时借助文本内容分析法探究旅游者在崂山风景区游览过程中的旅游体验感知特征。结果表明:游客对崂山风景区旅游形象的感知主要体现在景区景点、景区费用、景区气候、景区文化和景区服务方面。游客对崂山风景区的情感态度整体上趋于良好,游客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与中立感知,满意度较高,但对景区的门票价格、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服务、景区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感知。最后,针对负面评价进一步提出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景区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以及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文化遗产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一些文化遗产景区由于粗放经营,对导游词的重要性要么认识不足,要么忽视导游词的规范化,使得文化遗产景区的真实性未得到很好展示。基于文化遗产地展示真实性的角度,采用问卷调查游客对都江堰景区讲解的满意度,并通过实地观察记录导游讲解,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得出:都江堰景区导游的讲解存在导游词一成不变,相关景点讲解不深入;导游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低;导游词的内容庸俗且随意性强;导游词商业化明显,忽视文化内涵。建议提高导游人员规范导游词的意识;提高导游自身对景区文化的认识、规范导游人员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景区游览线路和游览时间;提升景区导游词的文化内涵,以展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是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参考的重要指标,苏州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目标,率先制定契合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标准,引领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苏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构建景区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时需要从服务供需两方面来综合考量各项指标,引导服务供给者关注游客的真正需求,也引导游客体验到服务供给者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四川省4A级山岳类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和“散客对该类景区的预期与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能为四川4A级山岳类旅游景区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提高景区综合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促进该类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方法/过程本文主要调查对象为四川省邛崃天台山、绵竹九龙山、江油窦团山、绵阳西羌九皇山、雅安碧峰峡、阿坝四姑娘山等具有代表性的4A级山岳类旅游景区。通过建立服务质量维度与游客满意度间的关系模型,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现场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找到影响游客感知该类景区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以及散客对其预期与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差异,从而得出本文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7.
丽江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游记为研究样本,结合网络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的方法研究自助游客对丽江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发现自助游客对丽江旅游的感知多倾向于积极方面,而消极感知则主要来自于游览体验、旅游设施、购物娱乐及旅游服务等方面。同时由于丽江在旅游资源开发及整体旅游形象推广中的不足,导致其辖内各景区(点)发展严重失衡。综合各类消极感知,提出丽江旅游形象推广的四点建议,包含特色生活方式再建构、旅游标准化管理等。  相似文献   

8.
景区旅游交通游客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武陵源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2011年10月的武陵源核心景区问卷调查,研究了游客景区旅游交通满意度。研究显示:游客中男性比女性更愿意选择乘坐旅游交通工具;中青年游客更愿意享用旅游交通带来的便利;景区主要交通设备相比较,索道与人力轿夫的安全度分别为最高和最低;环保车与人力轿夫在旅游价格、游览效果、与周边环境协调性三项指标满意度上均占据最高和最低排名;游客对武陵源景区旅游交通总体感受满意度较高,达到了89%。并就提升游客景区旅游交通满意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人性化中的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人性化是当前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服务中的一种发展主流,也是未来图书馆管理服务中的发展方向,即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并在此基础,对图书馆管理模式与发展进行了简要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旅游景区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其获取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韶山旅游景区为例,探讨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要素及其对游客满意和行为意向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各要素对游客满意与游客行为意向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景区管理者应加强对景区服务质量的管理,以取得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纪念馆公益化在国外已开展了较长时间,在我国则刚刚开始。长期以来我国纪念馆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景区点.实行有偿参观,并形成了市场机制下的发展模式。然而当它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后,市场发生了变化,纪念馆的旅游转型问题凸显。从市场需求入手,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重点探讨了转型中游客的旅游动机及其行为,结果显示:了解历史文化是纪念馆公益化后的基本需求市场、陪孩子游览增强爱国教育是散客的主要市场、作为地标景点游览是潜力需求市场、修学旅游是专项需求市场。根据游览组织形式不同讨论了团体游客和散客的时间行为和空间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是儒家文化的经典,对现代旅游景区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论语》思想对韶山景区进行解读,发现在景区管理中存在忽视"为政以德",管理简单粗暴;忽视"中庸"之道,景区定位不准;忽视"人不知而不愠",缺乏对游客的合理引导;忽视"君子无争",利益相关者关系处理不当等诸多问题。借鉴《论语》的思想,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加强景区制度管理;应"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加强游客管理;应"揖让而升",合作共赢,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管理初探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区的消费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体验过程。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区获得的旅游体验质量的高低.除了取决于自然景观本身的质量外.还与景区的游客旅游体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对自然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有关游客旅游体验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分析了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最后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一系列游客旅游体验管理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体对气候的感知结果是影响游客是否出游主观意愿的重要因素,游客对气候的感知及这种感知的持续时间,直接影响到旅游季节的长短及客流量的多少,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旅游收入。根据1971-2008年舟山定海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首先对舟山市气候的舒适性进行了评价;接下来结合近3年客流量的逐月变化,计算了客流量的月指数,并划分了旅游活动的淡旺季;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指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显示:入境游客年内变化主要受气候影响,国际客流量与气候舒适度指数的相关性系数为0.875;国内旅游不仅受气候舒适性影响,还受一些节假日的影响,国内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指数的相关性系数为0.935。本项研究为舟山市客流量年内变化预测、景区管理、旅游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安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对旅游地形象、满意度和忠诚度有影响的游客感知指标,并构建了相关的回归方程。研究表明,游客对西安的感知可以分为基础设施、人文氛围和服务、资源吸引力、旅游信息、环境和卫生质量、新奇度及便利性6个维度;有有趣的地方参观、优质的服务、有高品质的住宿、旅游咨询系统发达4项指标对旅游地形象、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皆有正面影响;旅游形象对游客忠诚的影响比满意度对游客忠诚的影响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的管理和营销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驾车旅游对交通线路、旅行社管理和景区配套服务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旅游服务措施无法满足自驾车旅游的要求。本文提出自驾车旅游物流服务的设计方案,将新兴自驾车旅游与新“物流服务”模式进行有效结合.通过网络化的旅游物流服务模式来提高旅游物流服务质量.通过协调旅行社、景区管理部门、物流公司的关系,完善自驾车旅游物流服务功能,为自驾车旅游提供良好的全程后勤服务。  相似文献   

17.
以铁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中后期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三垛”《麦秸垛》(1986年)、《棉花垛》(1989年)和《青草垛》(1996年)为文本研究的对象,以八十年代中期勃兴的文化与文化寻根热为切入点,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坐标系中,从而探讨女性与世界的关系,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及女性与女性的关系,肯定了“性爱”的美好,“母性”的伟大,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同时,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女性的本原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