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利用1999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对8个国家(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板数据,考虑进口国的收入水平、国内的劳动力成本等控制变量,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与主要竞争对手货币汇率变化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出口并无显著影响,而主要竞争对手欧盟货币汇率的变化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了...  相似文献   

2.
理论上看,名义汇率升值可以降低一国出口,然而,在其他影响出口因素的作用下,名义汇率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可能有所弱化。本文解释了汇率升值对出口负面效应弱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项式滞后模型实证检验了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得出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对我国出口总额的影响短期并不显著,但其长期累计效应不可忽视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关系出发,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进行了考察。使用倍差分方法对企业出口学习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即使加入研发、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等控制变量,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具有提高生产率的作用。进一步使用出口量代替出口行为后,出口学习效应也仅在一般贸易企业显著,而在加工贸易企业并不显著。上述结论在改变企业的行业、所有制和地区等特征后仍较为稳健,这说明仍需谨慎对待出口学习效应的本土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商品出口与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很多学者将中国出口的强势增长与人民币汇率低估联系起来,认为后者是导致前者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国商品出口强劲是否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具有相关性是个仍需探讨的问题.通过分析1990到2007年的名义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商品出口的实际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知中国商品出口的迅猛增长并不主要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吕剑 《亚太经济》2006,(6):20-23
本文运用1978—2005年的数据,分别计算了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和汇率错位程度,并运用两步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人民币均衡汇率、汇率错位与出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开始了浮动的历程.本文首先对我国现行汇率形成机制的内容和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汇率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分析得出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现时走势为升幅可控、波幅较小的缓步升值态势,并对宏观经济增长差异、国际收支状况、外汇储备、利率差异、物价变动水平等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囚素进行分析.最后对人民币升值的正负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经典生产函数出发,将货币变量引入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在控制货币增长率情况下揭示出通货膨胀通过改变稳态资本存量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然后根据1993~2012年最新省级面板数据对托宾效应进行验证,同时对其传导机制、稳健性、冲击响应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存在托宾效应,适度的通货膨胀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中长期作用效果不明显;1993~2002年期间,经济波动较大,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不确定,2003年以后,经济相对平稳,托宾效应显著;资本存量可作为传导机制的有效中介变量易受到通货膨胀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控制货币增长率、保持经济稳定、加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将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5—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整体上考察我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结果证实:出口对国内就业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进口的就业效应并不明显。因此建议,要做大我国经济总量这个“大盘子”,充分发挥贸易在整个经济当中的重要作用;适时平衡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比例结构;立足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加大贸易投资,发挥贸易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使得SDR篮子中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溢出效应成为关注焦点.本文基于TVP—VAR—DY模型,构建汇率时变溢出指数,实时考察人民币汇率与美元、英镑、欧元、日元汇率的波动溢出关系,进而识别人民币汇率对主要货币汇率的溢出影响,旨在为增强汇率改革效果和规避汇率风险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改革强化了人民币汇率的净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汇率屡创新高下的浙江出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轻松破“7”,迈入“6”时代。自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短短的两年零8个月时间,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8%以上,对浙江出口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和动力。文章基于2001-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技术投入、出口因素、制度因素等对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都有正向的驱动作用,但劳动力投入、金融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驱动作用,因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代理变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上,区域成员的汇率波动影响着相互贸易以及区域内各成员间的贸易依赖度, 进而制约着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进展。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区域贸易理论模型,并对于东南亚区域贸易 (区内贸易和各成员贸易依赖度)的汇率波动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该理论模型表明,在不存在价格粘性的情况下,汇率贬值促进区内贸易,而汇率波动性的影响取决于风险厌恶系数,以及风险组合的潜在收益。实证结果显示,汇率的变动效应不显著,扩大东南亚汇率的浮动自由度能够引致显著的区内贸易增加效应,但对于该区域贸易一体化发展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汇率波动牵扯产业发展:由制造业和服务业生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经典研究和我国调查数据发现,汇率波动对中、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各行业存在差异。由于人民币汇率对不同企业影响差异较大,因此目前客观存在实施产业转移(汇率影响大的企业)和产业调整(汇率影响小的企业)的时机。虽然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企业影响较大,但钉住美元的成本更大,升值对我国贸易的整体收益大于成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Hummls的垂直分工指数建立环境外包污染指数(PEOI),运用投入产出法和微观贸易数据定量测定了外包对中国制造业造成的污染排放数量,并进一步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了环境外包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关系。结果显示:首先,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造成的污染排放逐年下降,且外包对高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业造成的污染排放较低,而对能源、矿产和化工原材料的加工制造业造成的污染排放较多。其次,环境外包污染指数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承接国际外包业务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清洁增长。最后,提高资本和科技投入是促进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构建小国经济的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推导出汇率变动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以及汇率的测算公式,并利用现值法、分解法和加权法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然后利用岭回归实证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汇率的长期趋势在实际汇率构成中的比重远大于短期趋势,所以汇率长期趋势对就业的影响远大于短期趋势的影响,因此选取加权法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汇率作为汇率指标更加合理;通过制造业进口投入水平和出口份额这两条传导机制,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会导致制造业就业水平下降,但进口投入水平上升或出口份额下降会部分地抵消这一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者们偏重于从中国总体、地区或国别视角考察人民币汇率、FDI与中国贸易收支关系,较少从行业层面上对其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从制造业行业视角,采用有界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人民币汇率、FDI与中国贸易收支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FDI与贸易收支关系在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表现;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改善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收支,而从长期看,则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FDI增加均有助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改善其贸易收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GARCH模型度量了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的波动性,并基于VAR的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日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内,中国对日进出口存在正向的收入效应和负向的汇率波动效应,出口价格效应为正,进口价格效应为负,且出口价格弹性大于进口价格弹性;中国实际收入是推动中日进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短期内,人民币贬值不能改善中日贸易逆差状况,并且向长期均衡的调整速度较慢;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中日贸易的长短期影响均不显著。因此,中日贸易问题的根本不在人民币汇率,而在于中国经济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rationing on firm behavior. A virtual price approach is adopted to derive the rationed elasticities of variable input demands and output supply under a translog profit function.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ationed and unrationed elasticities, we conduct an analysis using a firm-level annual survey data of China over the period 1985–88. Our estim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alues of most elasticities would have been affected significantly if the government had imposed rationing on material inputs. The behavior of Chinese firms would have been seriously distorted in a complicated way. The firms would have over-responded to market signals in making some of their input or output decis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might have under-reacted, or would have not changed their reaction, in making the other input or output decisions, under a rationing regime.  相似文献   

19.
汇率升值对就业影响的中日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关于就业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就业总量与就业结构两个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对就业结构的研究进行了拓展,在实证研究中引入汇率,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日中两国实际汇率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国别比较。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日本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与实际汇率升值正相关,而中国的相应变量间不存在类似长期关系。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只有在汇率适度浮动,资源在部门间流动壁垒减少这两个条件满足时,汇率升值才会产生资源配置作用,推动劳动向非贸易部门转移,逐步优化就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