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如果把诸葛亮视为职业经理人的话,他是有很大缺陷的,例如街亭之战,主要不是马谡的错,错在诸葛亮,诸葛亮靠斩人头推脱了个人责任。诸葛亮至少错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选人制度和提拔体系马谡在街亭之战前面,除了跟诸葛亮提了很多治军建议之外,直接领军打仗的事件几乎没有。将马谡派出锻炼可以先选择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就像我们现在人才选拔制度一样,下基层锻炼能力岂不是更好。  相似文献   

2.
在三国史上叱咤风云廿余载,以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儒相风度及传奇故事流芳千古的蜀相诸葛孔明,其身上闪光之处无须多说,但他在选用人时仍有失误,笔者略举一二,告诫世人。一是错用马谡误军情。马谡精通军事,但无实战经验。他在诸葛亮南征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之策,被采用后取得七擒孟获平定西南的胜利。证明马谡配当一名"参谋长"。刘备临终反复诫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遗憾的是"谡与亮素密",初出祁山,"亮违众拔谡",要以北伐先锋官重任,竟招致马谡失街亭,打乱了诸葛亮的北战计划。二是拒纳良策失战机。再出祁山时,大将魏延综合分析敌我军情和地形后,向诸葛亮大胆建议"辄欲请兵万人,出子午谷袭潼关,取长安"。但亮对延存偏见,在"延脑后有反骨"的违心思想指导下,"亮制而不许"。延计落空,蜀军因此失去了北伐成功的难得机会,方引出又四出祁山的故事。魏延的许多作战方案屡遭拒绝,无奈"常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三是压抑人才折栋梁。魏延作为刘备破格提拨  相似文献   

3.
近日,受中央电视台《三国演义》播放的影响,再次翻阅了"三国演义"之书。阅至"失街亭"这一章节,深感用人的重要。"街亭"失守,马谡固然有不可推脱的直接责任,但是,也与作为调兵遣将的军师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感情用事有关。诸葛亮和马谡交情深厚非同一般,俩人之间以父子、兄弟相称。因此,对于马谡自身的弱点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况且刘备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一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尽管如此,诸葛亮凭着俩人之间的深交,在马谡一再请求和发誓下,诸葛亮终因感情超越了理智,违心派遣马谡前去镇守街亭而最终导致军事上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4.
街亭失守,使诸葛孔明屡出祁山北伐魏国的军事行动最终归于失败,蜀国统一中原的希望化为泡影。千古名相诸葛亮不得不挥泪将马谡就地正法,斩首示众,自己也官降三级,以谢国人。诸葛亮此举作为执法如山、赏罚分明的经典,历来为史学家津津乐道。然而,笔者最近查阅了《三国志》等一些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街亭之役,马谡固然有失有罪,但同样孔明也有不可推卸的连带责任,这里有一个用人失察的问题,是失败的根子所在。马谡,字幼常,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他立了专传,可见他的“知名度’是不低的。马谡的祖籍为湖北省宜城,与其兄马良一样,…  相似文献   

5.
从诸葛亮斩马谡想到的刘治平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作为执法如山的一个历史典范,被人们一直传颂至今。其实,在这个故事中,更值得今人传颂和难能可贵的,还是诸葛亮在失街亭后因错用马谡而主动上书要求“自贬三等”的品格。对照诸葛亮主动承担责任的高姿态,不禁使人联想...  相似文献   

6.
成都武侯祠有清人赵凡撰写的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则与本文的题目有关了:“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对一代名相诸葛亮的评价极为中肯。诸葛亮后来治蜀,曾与法正  相似文献   

7.
作为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成就早已彪炳史册.但是其光辉业绩却难掩其在主政蜀汉政权之时用人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败笔当属其大力扶植起来,又使其北伐大业付诸东流的马谡了。  相似文献   

8.
领导的科学决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人事决策,尤为重要。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诸葛亮任用马谡镇守街亭,致使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六出祁山,兵进长安”的战略计划彻底失败的故事。那么,这次失败是怎样造成的,原因在哪里呢?用诸葛亮的话说是“用人不当”。马谡熟读兵书,  相似文献   

9.
<正>李书福秉着"内圣外王"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魅力,得到了福特的认同和赞赏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诸葛亮带领军队到了南方的中部。听说有叫孟获的人,是南蛮人所  相似文献   

10.
孙航 《人力资源》2006,(5):6-10
诸葛亮协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可谓功勋卓著,名垂千古。但诸葛亮在用人的决策上,却有过重大败笔,那就是派马谡守卫街亭要塞,并任其为一把手。结果街亭失守,险封汉中咽喉,诸葛亮本人也不得不上演一出系毫发之间的“空城计”。正所谓——  相似文献   

11.
有些地方办事,办之前大家都说好,为啥真办起来大家又都着上了急?人们对"事后诸葛亮"不赞成,却往往忽略了"事前诸葛亮"的问题;明明知道"关云长捉放曹"还是让他"捉放曹",早就算计到"失街亭"还是让马谡"守街亭",这难免要积累成"诸葛亮的信任危机"问题了。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三国演义》中,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被诸葛亮采纳,并得到成功验证。现在,《孙子兵法》也广为众多国际大品牌的所用,例如当一个品牌进入新市场时,也似在经历"攻城"到"攻心"的过程,只是这里的"攻城"与"攻心"之间又被变幻无策的市场赋予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失街亭真相     
诸葛亮率大军多次伐魏,均未得手,以致元气大伤,诸葛亮身心俱疲,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自知来日无多。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做最后一搏,出兵伐魏。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已对自己的兵法套路掌握得差不多了,两人的智谋也不相上下,而且从军队力量看蜀军不占优势,这次北伐曹魏,所冒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14.
"智慧"和"忠诚"这两个中国词语,如果要同时寻求明星代言人的话,诸葛亮无疑是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最好的人选.然而,诸葛亮越完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苦心经营的那爿蜀店日益没落的事实,越穷尽悲哀.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怎么看都是诸葛亮一种偏执狂式的演出. 在诸葛亮身上,深透着一种完美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足智多谋,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导致刘备白帝城托孤成空,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给我们塑造了两个很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一个是马谡,一个是司马懿。两人都屡战沙场,谙熟韬略。但马谡自持“饱读兵书”,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结果街亭失守,演出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司马懿则诡诈多疑,优柔寡断,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自愧不如,因而坐失攻打西城的良机,贻笑天下。两个人一个“自负”、一个“自卑”,但下场完全相同,都以失败而告终。可见,“自负”和“自卑”是两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有这种心理的人,不能正确估计自己,因而也错误地估计了别人,从而导致失败。“自负”与“自卑”都有其产…  相似文献   

17.
执行是近一段时间经理人和企业家们议论得较多的一个话题。初听起来,企业的执行问题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问题,但实际上企业的执行力问题首先是企业的高层和企业家们的问题。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通常我们会认为是诸葛亮有一个英明的决策,让马谡去守街亭,而他没有很好的去执行,才导致失败。但从更高的层面来看,是诸葛亮的决策失败,他只做对了应该做什么样的事的决策,而做错了应该派什么样的人去执行的决策。同样的道理,企业家在把执行不力的责任往下推的时候,往往他们抱怨的是他的下属无法圆满地执行他的决策,却没有…  相似文献   

18.
婕妤 《国土经济》2005,(3):12-15
说起治蜀名臣,我们不能不提列对蜀地乃至整个中国教育作出卓越贡献的文翁,不能不说说“文翁化蜀”。在部江堰博物馆陈列的历代治蜀名臣塑像中,文翁位梦珂第一,还茌诸葛亮之前。  相似文献   

19.
刘邦与诸葛亮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政权;诸葛亮亦辅佐刘备,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作为封建政治家,他们都懂得功成名就离不开人才,但在用人制度和用人方法上,他们又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很值得我们后人借鉴。首先,刘邦与诸葛亮都能做到任人唯贤,知人善  相似文献   

20.
无论读《三国演义》还是看戏听书,人们对诸葛亮总是充满了赞美,夸他不负刘备重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取荆州、气死周瑜、攻夺益州,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均传为佳话.但仔细研究诸葛亮,特别是从管理的角度看待诸葛亮,却会发现他是一个刚愎自用、屡犯重大错误、并且不敢承担领导责任的人. 诸葛亮处于东汉末年那个群雄逐鹿、激烈动荡的年代,他行军布阵确有一套,但作为战略指挥家,他的气度则明显不足,他在指挥重大战役中往往犯下不可估量的错误,使三分一统的契机每每失之交臂.但是诸葛亮为人过分聪明,每次自己犯下的错误都要由别人来为他承担.比如马谡失街亭被斩,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