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三十多年来,我国资管科技不断发展,为资产管理行业的转型升级持续贡献力量,成为金融行业和科技行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资管科技发展现状,梳理总结美国资管科技发展历程与代表性资管科技公司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探讨资管科技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彭澎 《金融博览》2014,(4):67-68
2012年年末,基会资管公司陆续成立。截至2013年年底,已有超过60余家基金资管公司成立,融资类业务资管规模突破1万亿元。各家基金资管公司的侧重点不同,有专注房地产业务的,有侧重政信项目的,也有以银行通道业务为主的。  相似文献   

3.
赵博  盛斐妮 《中国金融》2023,(22):91-92
<正>近年来,我国的资管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资管的规模仅次于银行存款,连续多年突破100万亿元。与此同时,如何做好资管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已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资管机构声誉风险的特点与传统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相比,资管类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具有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2013年可谓是大资管时代最热闹的一年。随着银行资管政策藩篱被击破,银行大鳄已秣马厉兵、陈兵资管领域,资管业全面进入了“七雄争霸”时代。这令资管业更趋多元化,也无形中将这些金融机构推向了多方竞争的“前台”。  相似文献   

5.
宋艳芬 《理财》2014,(6):64-65
2013年10月,银行资管计划产品开始正式发行,但遗憾的是,目前银行资管计划似乎并没有达到人们当初的期望,不过唯一肯定的是,银行资管计划是回归市场真正本质的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6.
<正>不同于银行理财、基金、信托、券商资管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保险资管机构具有非常鲜明的内在特征,这是构建差异化核心能力的逻辑起点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资本市场及资管行业必将面临历史性转型。面对新时代的大考,保险资管机构唯有认清自身内在特征、加强差异化核心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资管新规及其配套制度,构建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规则体系。产品净值化管理作为资管新规的重要规则,是推动资管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资管领域刚性兑付的基石。当前,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取得初步成效,社会各界关于买者“自享收益、自担风险”的投资理念正在形成。为推动我国资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坚持资管新规基本方向,考虑宏观变量和市场承受力,继续有序推进资管产品净值化管理,顺利实现资管行业转型升级,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鸣飞 《证券导刊》2012,(33):23-23
随着主要限制消除,券商资管有望迎来一段由产品创新推动的快速发展期。这不仅将有效提升券商资管业务收入。也将利好券商经纪业务。而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作为基础卖方业务。券商有望通过资管业务扩大其客户规模。在掌握客户核心资产后,后续其他业务的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9.
郭颖华 《时代金融》2013,(9):220+223
我国资管业务面临机遇,监管层不断对其"松绑"。尤其券商的资管部门更是有了发展创新业务的机会,在券商资管业务的转型中,传统的通道业务已经不能成为资管盈利的主要渠道,资管与信托的结合,是时下各券商资管部门开展金融创新的第一业务,但资管部门要重视并思考在发展信托业务时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不断完善资管业务,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0.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的正式“落地”,作为我国资产管理(以下简称“资管”)业务的纲领性文件,将对资管行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资管行业规模最大、地位最核心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以此论证资管新规对资管行业的影响。文中以广西城商行为例分析资管新规的短期影响,然后采用事件研究法,以上市商业银行为数据样本,研究分析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的长期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具有长期的正面影响;风险水平越低的商业银行受资管新规的正面影响越大。最后,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监管经验以及结合本次资管新规精神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资管行业长效监管机制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年底是资管新规拟定的过渡期结束之日,两年前发布的资管新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资管行业的业务规则和发展轨迹,也深深地影响了资管行业的布局与运作模式.在两年之限到来之际,为平稳推动资管新规实施和资管业务规范转型,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报经国务院同意,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实际上,资管新规出台之后,考虑...  相似文献   

12.
资管新规有效防范化解了影子银行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资产负债业务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利用2014—2020年上市银行半年度数据,基于资管新规政策,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影子银行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信贷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相较低风险行业,资管新规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对高风险行业的信贷投放,即起到风险防范作用;第二,资管新规抑制了理财产品的发放,导致银行融资渠道收缩,进而引起整体信贷收缩;第三,为承接理财资金,银行加剧了存款竞争,存款利率因此抬升,并传导至贷款利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实体经济的融资困境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国资管行业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以推动我国资管行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英国是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发源地,其资产管理行业规模排名全球第二位。英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管行业监管制度,并通过不断完善产品服务,推动资管机构的有序竞争,以持续提升在全球资管行业的竞争力。为加快我国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有必要学习和借鉴英国资管行业的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14.
2018年公布的资管新规开启了资产管理行业的转型大幕。此后监管部门以资管新规为总纲,不断完善行业监管细则,逐步搭建了较为系统的资管行业监管框架及规则体系。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收官,为中国资管行业带来了新的制度环境,也为资管行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业务机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等文件的出台为资管业务戴上了"紧箍咒".经过三年多的过渡期,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施行,自此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开启了新篇章.伴随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券商资管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券商资管若要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资管业务转型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6.
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资管行业“除虚胖强肌肉”,扎实推进规范化转型。随着刚兑理财产品的逐渐消失,如何发展普惠资管产品是各类资管机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站在投资的视角,多资产和多策略是实现绝对收益的核心,投顾和投资管理是实现普惠资管的主要方式,资产配置能力的提升和金融科技的积极赋能是普惠资管发展的两大助力。  相似文献   

17.
苑志宏 《银行家》2022,(1):94-97
临近2021年岁末,资管新规过渡期行将结束.在三年半的资管新规过渡期之中,一方面,以资管新规为主体的资管行业统一监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完备,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信托、证券资管、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各类资管机构打破了行业桎梏和牌照垄断,消除了监管套利,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得到统一;另一方面,不合规存量业务得到...  相似文献   

18.
《银行家》2014,(5)
正资管牌照全面放开,政策向保险资管和证券(资管)公司倾斜。从2012年下半年至今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旨在给信托公司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松绑",各类机构资管业务相互交叉,其他资管机构可以更多地以经营信托业务的方式,开展与  相似文献   

19.
王璐 《中国金融》2021,(7):41-42
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资管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管方向发生了新变化,更加注重监管的引导、规范和市场化导向,推动资管业务和市场向高质量方向迈进资管业务经过近几年的监管规范和行业引导,逐步走出过去野蛮生长和无序竞争的混乱格局,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管理,资管业务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当前资管业务的制度化和市场化风向标下,不合规的产品和服务正在大幅退出市场,投资者保护、合规经营和风险管控成为资管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用2015-2021年16家主要上市银行半年度数据作为样本,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显著降低,但该政策效果在规模不同的银行间存在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理财套利削弱了资管新规对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本文为资管新规对银行监管套利及系统性风险抑制提供了初步的微观证据,为强化系统性风险抑制,继续有效促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